首页>宋代>辛弃疾>临江仙·莫笑吾家苍壁小

临江仙·莫笑吾家苍壁小

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
苍壁初开,传闻过实,客有来观者,意其如积翠、清风、岩石、玲珑之胜,既见之,乃独为是突兀而止也,大笑而去。主人戏下一转语,为苍壁解嘲。
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相知惟有主人翁。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天作高山谁得料,解嘲试倩扬雄。君看当日仲尼穷。从人贤子贡,自欲学周公。

    译文/注释

    注释
    1.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押平声韵。 [4]
    2.苍壁:辛氏《千年调》序云:“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
    3.过实:言过其实。
    4.意:认为。积翠:积翠岩。
    5.清风:清风峡。
    6.岩石、玲珑:岩石山、玲珑山。《直斋书录解题》:“何氏山庄次序本末一卷,尚书崇仁何同叔撰。其别墅曰‘三山小隐’。三山者,浮石山、岩石山、玲珑山,其实一山也。”
    7.独为是:仅仅是。突兀:高耸的。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突兀而已。”而止:而已。
    8.转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说法而有所变化。
    9.解嘲:受人嘲笑时自己找个理由辩解。扬雄《解嘲》:“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雄解之,号曰解嘲。”
    10.稜层:山石高险貌。
    11.摩空:摩天,与天接触。
    12.雄泰华:象泰山、华山一样地雄奇。
    13.巧玲珑:小巧玲珑,小而灵巧、精致。
    14.天作高山:《诗》:“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15.试倩:试请。
    16.扬雄:字子云,在长安时仕宦不得意,曾闭门著书,作有《解嘲》。
    17.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18.穷:不得志。
    19.从人贤子贡:《论语》:“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孔子的贤弟子。
    20.自欲学周公:《论语》:“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周武王之弟,名旦,武王死,辅佐成王,称周公,是孔子所仰慕的圣人。 [3]  [5]
    译文
    我的苍壁刚开辟出来,外面传说过了头,有些慕名来观赏的客人,满以为它会象积翠岩、清风峡、岩石山、玲珑山那样幽胜可观,谁知只是这么一副高峻的样子而已,于是都大笑而去。我这当主人的姑且为客人的评论下一个转语,为苍壁解说,以免嘲笑。 [6]
    不要笑我家苍壁小,其势险峻欲上摩青天。只有主人翁了解,有心与名扬天下的秦山、华山争雄,无意追求小巧玲珑。
    上天造物谁理解,唯有请杨雄来解啊。你看孔子生时也不得意,信奉只有贤弟子子贡,但仍坚持周公之道,终成千古一圣。

    全文赏析

    这首词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待山水的态度,他并不在乎名山大川,而注重的是自己在山水游览中的想象与感觉,山水所蕴涵的精神,所以在他的山水词中就有了太多的与山水的心灵对话。

    上片歌颂苍壁,赞美其突兀峻拔之势。首二句即序中所说的“转语”,是接过客人的嘲讽来加以反驳,告诉嗤笑者:莫要眼光势利,瞧不起这乡野里不知名的小小苍壁,它好就好在虽小而高,虽陋而雄,真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第三句,自承为苍壁的知己,言外之意是,苍壁的雄姿,正是主人公自己倔强傲岸人格的化身。“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二句,具体地赋予苍壁以高洁不凡的品格,说它有心要与名扬天下的泰山华岳比高争雄,而无意打扮得小巧玲珑以取媚于流俗。这种借物明志的描写,与唐代李白《与韩荆州书》中“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直率表白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些象征比喻,使人明白了此时的作者虽然时运不济,局促山林,但雄心壮志不衰。以上将苍壁所具有象征意义发挥透彻了。

    下片以“天作高山谁得料”一句作转折,直抒自己的政治情怀。“天作”二句实际是说,时代造就了一批爱国济世的高士,但世俗不能理解和赞赏他们,于是需要明志明道,以免误解(所谓“解嘲”)。第三句,用孔子在世时的坎坷遭遇自解,实际,上是在发牢骚,说明从古到今贤能之士命运多不佳。

    最末两句,发愿要学习孔子的贤徒子贡,追步周公的事业—实际就是想按儒家的美好理想来治国平天下,把宋朝振兴起来。作者的这些想法当然是带有历史和阶级局限的,因而不可能实现;但他身处退闲之境,仍不忘怀国家大事,足见其爱国热情之深而且厚。

    写作背景

    词人在瓢泉居处开辟出的苍壁,峭拔挺立,但客人们慕名来观赏时,发现它没有积翠岩、清风峡那样的景致,只是突兀挺拔而已,便大笑而回。词人有感于此,便写了这首词替石壁解嘲,此词为辛弃疾闲居瓢泉晚期所作,大概时间是淳熙十六年(1189年)至开禧三年(1207年)。

    作者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画像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盟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暮春》、《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