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宋代>黄机>满江红·万灶貔貅

满江红·万灶貔貅

朝代:宋代|作者:黄机|
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绿鬓将军思饮马,黄头奴子惊闻鹤。想中原、父老已心知,今非昨。
狂鲵剪,于菟缚。单于命,春冰薄。政人人自勇,翘关还槊。旗帜倚风飞电影,戈铤射月明霜锷。且莫令、榆柳塞门秋,悲摇落。

译文/注释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始为《上江虹》,原为吴民祭祀河神的迎神之曲。双调九十三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万灶貔(pí)貅(xiū):指南宋大军。万灶:极言军队之多;貔貅:猛兽名,勇猛军队的代称。
    扫清关洛:扫清盘据在关中(今陕西)洛阳地区的敌寇。
    长淮路:指淮河地区(淮南西路和淮南东路)。淮河是宋金的分界线。
    夜亭警燧(suì):夜里前哨严密地警戒着。古时边塞筑亭,派兵卒守望,遇警急便举烽火作信号。燧:烽火。
    绿鬓(bìn)将军思下马,黄头奴子惊闻鹤:指敌方官兵毫无战斗意志。绿鬓:黑发,以喻壮年;下马:即投降;黄头:戴黄色帽子的水军,泛指敌军;奴子:奴仆,对敌人蔑视的称谓;鹤,指风声鹤唳。
    狂鲵(ní)剪:消灭了敌人。鲵:大鱼名,喻金国。剪:灭。
    於(wū)菟(tú):虎的别名,借指金国,斥为虎狼之国。
    翘关还槊(shuò):拿起武器来打敌人。翘关:举关;还:同旋,盘弄;槊:长柄的矛。
    戈(gē)铤(tǐng)月明霜锷(è):兵器在月光的映照之下,刀锋显得明亮如霜。铤:长矛类的武器;锷:刀锋。
    榆柳塞门:指北方边塞。北方边塞多生丛榆红柳,故言。 [3]

译文
我大宋万灶勇猛精良军队,斗志昂扬,挥师北征,简直要一下子把那霸占在关中的金人消灭干净。淮河一带,夜里也有士兵在哨所中严密警戒,天刚破晓军营中就响起了嘹亮的号角声。而金兵却是一派惶恐,不管是年轻的将领还是黄头的小兵一个个都斗志全无、望风而逃。我们的中原父老,都知道局势已经大转,金国即将溃亡。
金国的存亡已经危在旦夕,就像那春天的冰雪一样,马上要崩溃消融。而我大宋军队则人人奋勇,势不可挡。旌旗猎猎,刀锋雪亮。如此形势大好,胜利在望,朝廷一定要借此良机一举将失地收复,千万不要再让边塞旁的杨柳再度悲凉摇落。

全文赏析

上片运用敌我对比手法,来突出宋军的力量,指出北伐时机已成熟。开头三句就以磅礴的气势对宋军的势力作了总的估计,认为宋军有精兵百万,又如“貔貅”那样勇猛,是完全有力量长驱北上去消灭中原地区的敌人。表现词人对宋军的极大信赖。“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三句写宋军防守的严密。词人赞扬宋军对敌人南侵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在宋、金边界的淮河前线,昼夜有官兵监视和警戒敌人,显示出一种高涨的战斗热情。但在金兵方面,却是士气低落。他们的水陆官兵,害怕与宋军打仗。“思下马”、“惊闻鹤”以形象的比喻和典故,反映敌军将士惊恐、虚弱的心理状态,从本质上揭示敌军力量在精神方面的崩溃,侧写宋军对敌人的强大的威慑力。敌人精神支柱的动摇,它的军事力量也随之变得微弱了。这是宋军北伐取胜的好时机。词人对时局的正确分析,寄托他对宋军北伐的无限希望。下文“想中原父老”两句又进一步从中原沦丧区人民的思想动向,来说明北伐的有利形势。既然敌人势力转化,由强变弱,已成为中原父老人人共知的事实,便有力地表明敌人已陷入绝对孤立无援的地位,对宋军出师消灭敌人则更为有利。这又表达了敌占区人民对宋军收复中原的强烈要求。
换头四句,承上片“绿鬓将军”两句作深入一步的描述,以生动的比喻指出金国已处于必然灭亡的境地,而且像“春冰薄”那样指日可待。言下之意是再一次表明宋军消灭敌人、收复失地的时机已成熟。词人流露对敌人的痛恨和收复失地的急切心情。因此“正人人自勇,翘关还槊”两句,词人热烈期望朝廷能激励士气,发动军民同心协力去抗击敌人,坚信是能够取得胜利的,这是他为北伐的取胜而献计献策。为此,词人还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宋军出师北伐时的声势。他想象到:浩浩荡荡的北伐大军,在月光映照下,色彩斑斓的军旗迎风招展,戈矛上的刀刃银光闪闪,威武、整齐、严肃地向前进发的情景。这一联想,更坚定了他渴求胜利的信念,对北伐的未来表现出极大的兴奋和喜悦。所以结拍三句把榆柳人格化,以不要边塞的秋老为喻,诚恳地告诫朝廷要抓紧有利时机北伐,去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要让沦丧区人民大失所望。真是情深意切,感人肺腑。从而更有力地关照前面的词意,也深化了词人渴求宋军北伐的感情。词人就是这样以胜利的信心和高昂的战斗激情,唱出广大人民特别是敌占区人民的心声。
全词围绕“渴求宋军出师北伐”这一中心内容,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词人的内在心理和人民的愿望,是深刻有力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写得情绪昂扬,开朗乐观。

写作背景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至端平元年(1234年)间,南京应蒙古贵族集团之约,派兵北伐,对金南北夹击。这时,金朝已内虚外耗、气息奄奄,对南宋人民来说,北进中原、收复故土是最好的时机。百年来,人民雪耻御侮、重整河山的愿望,眼看即可实现。正是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词人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黄机简介

黄机画像
字次辰,一字澄斋,号雪台。浙江钱塘(今属杭州)金墩武林积善坊巷人。宋代福建莆田黄石金墩平海军节度判官、赠太尉谥清惠黄府十五孙。清顺治四年(1648)进士,选庶吉士,授弘文院编修,迁弘文院侍读。顺治末,诏辑《太祖、太宗圣训》,充纂修官。累迁国史院侍读学士,擢礼部侍郎。康熙初,进礼部尚书。疏陈民穷之由,主张严察地方各级官吏。寻调户部、吏部尚书。因以疏通铨法、议降补官对品除用,为人所劾。寻以迁葬乞归。十八年(1679)特召还朝,以吏部尚书衔管刑部事。次年授清光禄大夫、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赠太傅、太师,谥文僖,赐祭葬于灵鹫山金墩武林白乐桥之南。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