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宋代>朱熹>夜雨二首

夜雨二首

朝代:宋代|作者:朱熹|
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
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

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
此日无人问消息,不应憔悴损年芳。

    全文赏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B___
    A.其一开篇借助于“寒雨”“荒庭”写诗人夜听寒雨、难以成眠、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
    B.其一中“万里”与“遥知”相对应,既写出自己漂泊异乡的孤苦,又写出自己当前所处的恶劣环境。
    C.其二本身虽写的是故乡的梅花,但却有着强烈的自比意识,可以看作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
    D.两首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在时空上由此及彼,而且存在思维上的前后连贯性。

    “又写出自己当前所处的恶劣环境”错误,“万里”“遥知”都是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并不能体现当前所处的环境恶劣。

    2.本诗题为“夜雨”,但两首诗中都写到“风雪”,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第一首诗中描写“风雪”的诗句是“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这两句诗是作者的联想,他由此时此地的“夜雨”,联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也应是风雪满山的景象,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交代出自己离家遥远的无奈,又蕴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第二首诗中“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含义为:在这寒冷的深夜里,家乡的风雪已经落满深山,只有梅花不惧严寒,依然独自芬芳。诗人渲染“风雪”之夜的寒冷环境,就是为了烘托梅花独自在风雪中飘香的坚贞不屈的形象。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本身虽写的是故乡的梅花,但却可以看作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甘于寂寞的隐忍精神。


    2.①其一由此时此地的“夜雨”,想到家乡的风雪,虚实结合,写出了离家路途之远,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②其二写故乡的风雪,意在烘托梅花独自在风雪中飘香,托物言志,表达诗人要像梅花一样具有坚贞不屈和甘于寂寞的隐忍精神。

    作者朱熹简介

    朱熹画像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