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宋代>李祁>点绛唇·楼下清歌

点绛唇·楼下清歌

朝代:宋代|作者:李祁|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

    译文/注释

    注释
    1. 断:终了
    2. 水流:即流水,暗寓知音。
    3. 依约:隐约、朦胧的,极是迷离惝恍的梦境。

    这首词明写春景,暗抒离情。上片写眼前景色。水流歌断,春风又暮,从而引起往事的怀念。下片写梦境。碧水黄沙,梅花无数,而月随人去,花自无语。全词抒情委婉,含蓄蕴藉,幽美清雅,饶有韵致。

    全文赏析

    上片首句以一个“清”字为全词感情上定下了幽清的基调。“水流歌断春风暮”,这句是说那流水般的一曲清歌,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春风暮”,景语,一字一景,词中以下诸景,皆缘此三字而来;这里也同时点出了这首词的特定节候,这正是一个怀人的季节,怀人的天气,怀人的时刻。“水流”,字面上自然是写“清歌”的缠绵婉转,由此,作者的笔触转入怀人。

    作者写怀人,非用泛泛之笔,而是借助于一个梦境,把怀人念远的思想情绪写得深刻入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以及下片的“碧水黄沙”云云,皆是梦境,用笔上又极见层次。“梦云”、“依约”两句是入梦之境。“云”,是“梦云”,“树”是“树”是“烟树”,“江南路”是“依约”(由“云”而“树”而“路”,由飘忽而实,梦中寻找知音的足迹甚明。

    下片写梦中寻觅和对月怀人。“碧水黄沙”,紧承上片结句之意,进一步写对知音的寻觅。如果说上片“依约江南路”是朦胧中辨认知音去路的话,那么,“碧水黄沙”所表现的则是到处寻觅,水中陆上,无所不至,大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工夫了,且四字属对工稳,色彩鲜明,为本词的唯一亮色,这正是作者用笔变幻处。“梦到寻梅处”是穷尽“碧水黄沙”辗转寻找的结果,笔法由面到点,然后由“寻梅处”引出“花无数”,再由花而人,向花打听知音之所。

    这几句,用笔如剥茭,一步一层,层层转深,转愈深而情愈切,及至问花无语,寻觅无着,顿挫之下,不禁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转见明月,也好像已随那人运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明月随人去”一句所展示的空间既大且空,读之令人如置身于一个广漠而暗淡的世界,进而想到作者于此所寄寓的感情必然是悲凉而空虚的。此时的作者,是醒是梦,已难分难辨之际,这真是以景传情的神来之笔。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CD)
    A.前两句写一曲清歌在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清”字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B.“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描绘了飘忽迷离的梦境,营造出一种素淡朦胧的意境。
    C.上片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景传情;下片全写梦境,寄情于梦。全词抒情委婉,饶有韵致。
    D.“明月随人去”与苏轼的“千里共婵娟”都是写对月怀人,传达出一种广漠旷达的境界。
    E.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调,从闻歌入笔,转写梦境,把怀人念远的感情表现得深刻人微。
    2.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
    ①由“碧水黄沙”到“寻梅处”,水中陆上到处寻觅,写寻找之苦;②看见“花无数”,燃起希望,心生喜悦;③“问花无语”,得不到回应,心生怅然;④“明月随人去”,梦醒后,对月怀人,心生悲凉。

    作者李祁简介

    李祁画像
    李祁(约公元1114年前后在世)字萧远(一作肃远),生卒年不祥,约宋徽宗 政和中前后在世。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少有诗名。宣和间,责监汉阳酒税。与王俊义首建正论。官至尚书郎。《乐府雅词》卷下载其词十四首。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