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唐代>杜甫>谒真谛寺禅师

谒真谛寺禅师

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译文/注释

    【注释】
    1 、 观身: 佛教四种观行之一, 即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中之观自身。此观行乃观自身 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 不得显也
    2 、 割: 此处为 “离断” 之意
    3 、 卜宅: 选择住宅
    【 译文】
    眺望兰若山高处,烟霞山嶂几多重。霜冻泉流依细石,晴日 雪飘落长松。
    问法方知诗是妄,观身始觉酒病容。惜我未能离妻子, 择地造屋依前峰。

    全文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767年(大历二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引黄生语:“三四,景中见时,与王右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同一句法,然彼工在‘咽’字、‘冷’字,此工在‘冻’字、‘晴’字。”这一体认非常正确。杜甫与王维同时稍后,他在广泛学习前人,“转益多师”时,对王维显然也有所师法,但也融进了自己个人的创造。像这一联炼“冻”、“咽”二字,就与王诗区别了开来。

    又是一次寻寺访僧,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像往常一样,受儒学熏陶极深的杜甫,要进入到一个禅境,颇费功夫。他穿云破雾、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山高处的兰若。此处景象果然别样:冰霜已结冻,然而清泉仍然在细石上静静地流淌;白日高升,然而飞飞扬扬的雪花仍飘落在青松上。杜甫的这两句诗特别为人所称道。它是高山之上的自然景观,它是真实的叉是反常的。在这反常的真实之中,似乎蕴含着某种奥义。为什么清泉不怕霜冻,为什么白雪不怕晴日,这高山之上究竟有一股怎样的力量。在这样一个超常之境,杜甫向真谛寺的禅师问法,而他获得了超常的心得。禅师对他怎样说法世人不知晓,但杜甫自身观念的变化却记载了下来。

    杜甫本是一个以为“诗乃吾家事”,对诗歌创作很看重且又有着“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创作精神的诗人,但在问法之后,他再看诗,却将诗看作了虚妄。佛教本空,禅又不立文字,既如此,诗自然为妄。酒亦是杜甫的喜爱之物,但当他听禅师讲观身的修行之后,知道自身本有灵觉之性,而酒亦为乱性之物,于是便不再想喝酒。饮酒赋诗是文士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在禅师说法之后,杜甫对他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生活方式有了迥然有别的看法,可见禅法影响之深。

    不过,杜甫仍有不可割舍的妻室儿女之亲情。禅法吸引着他,亲情也难舍弃,他便在靠近真谛寺的山峰前选了一处屋址,居住下来。这样,既可参禅问法,又可不离妻小。有许多中国文士都是这样满足自己出世不离世的双层心理需求的。

    作者杜甫简介

    杜甫画像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