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舍

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译文/注释

注释
田舍:王大将军旧有田舍名。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jǔ)柳枝枝弱,枇(pí)杷(pa)树树香。
榉:一作杨。《本草衍义》:榉木皮,今人呼为榉柳。然叶谓柳非柳,谓槐非槐。吴曾《漫录》:今本作榉柳,非也。枇杷一物,榉柳则二物矣。对对亦胜树树。
鸬(lú)鹚(cí)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鸬鹚:水鸟,蜀人以之捕鱼。


译文

一道清江环绕着田地和房舍;用柴木做的简易大门开在古道之旁。
这里草木茂盛,不见市井;这里地方偏僻,我慵懒地穿着衣服。
榉柳的枝条柔软低垂;枇杷树丛中清香阵阵。
在夕阳西照下,水边的鸬鹚栖息在鱼梁上舒展翅膀。

全文赏析

首联开篇点题,经过近两年的颠沛之后,他终于在成都西郊的浣花草堂安顿下来。在草堂附近,一道澄澈如带的江水蜿蜒流过,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隔绝了尘世的喧嚣,使这里成为了诗人的世外桃源。于是,诗人一切从简,把用柴木做的简易大门开在古道之旁。从此,诗人为漂泊的心灵找到了安顿之处。
颔联写诗人立在柴门之旁,顺着古道眺望,草木蓊郁,遮断了诗人的视线,目之所及,皆是萋萋芳草;耳中所闻,皆是鸟虫啼唱。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见市井人家,突然有了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觉得自己或许可以放浪形骸一下。于是,一向以儒士自勉的诗人也开始慵懒地穿着衣服,心境也随之安适下来,感受到了朴素生活中的温馨。
颈联,诗人的笔触转到对田舍周围的景色描写上来。诗人的草堂不仅环境幽静,而且风景秀美,在古道旁,清江畔,生长着一丛丛的榉柳树,它们的枝条低垂,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田舍附近的果园里的枇杷已经成熟,它们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这样秀美的风景,对饱经颠沛流离的诗人来说,是修复心灵的一剂良药。
尾联写沉醉于田舍周围的幽美风光之中,不觉已夕阳西沉,在余晖中,诗人望见觅食了一整天的鸬鹚也开始陆续归来,它们呼朋引伴似的,陆续落在江中的鱼梁上,在夕阳下,或用鸟喙梳理羽毛,或悠然地舒展开翅膀。诗人以特写镜头的方式,描绘了一幅夕照鸬鹚晒翅图,表达了自己悠然恬静的心境。

写作背景

此诗载《全唐诗》卷二二六,当是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初夏作。

作者杜甫简介

杜甫画像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