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魏晋>曹毗>夜听捣衣

夜听捣衣

朝代:魏晋|作者:曹毗|
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衿。
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
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
清风流繁节,回飙洒微吟。
嗟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
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

    译文/注释

    【注释】
    ①捣衣: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
    ②繁节:繁密的节奏。

    全文赏析

    描绘的场景都与思妇怀人相关。都从旁观者角度描摹女性心理。以冬夜月光的朦胧烘托气氛。两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诗人主要描写了“佳人”的行动,“佳人理衣衿”“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写佳人捣衣的举动,“悼彼幽滞心”,写感受佳人内心的孤寂愁苦;“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一句,则从佳人捣衣的声音来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说自己因此而有所感怀,不止是声音,更是心境、遭遇。

    古代妇女将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或已缝制好的衣物,平铺在砧石上捶平,这就叫捣衣。诗文作品中写捣衣,一般都是写闺中人思念远方的丈夫、为他们准备御寒衣服。

    “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衾。”这里的“御”和“理”意思都是治理。“纨素”,精细的白绢。这两句是说,天气寒冷起来了,“佳人”在捶治纨素、缝制衣被。“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清且永”,清寒而漫长。“堂阴”,堂屋的阴影处。这地方大概上半夜月亮照不到,此时照到了,可见夜已很深了。这两句说,佳人缝制衣服直到深夜。“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纤手”,指女子柔弱的手。“杵”,木棒。杵前着一“朗”字、砧前着一“鸣”字,是表示杵砧相击,时发出清亮的响声。这两句是写捣衣的动作。“清风流繁节,回飙洒微吟。”“繁节”,繁密的节奏。“回飙”,回转的风。“微吟”,低声的叹息。上面由“寒兴”、“冬夜”一步步写到捣衣,这里落实到“夜听”、听捣衣的声响了。从“流繁节”可推想佳人捣衣动作的快速,想早点制好寒衣;从“洒微吟”可推想出佳人的心思,她在想念远方的亲人。下面是写听后的感想了。“嗟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往运”,时光的流驶。“幽滞”,幽郁而不能振作。这两句意思是,看着时光过得这样快,我非常同情她那无偶的悲痛。所谓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作为一个女子的痛苦莫过于此了。“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二物”就是上面说的时之速、心之滞。这两句说,就是这两种情况使我深为感动,哪里仅仅是捣衣的声音呢。这一方面说明了他对佳人的处境非常同情,由捣衣联想到她的命运,可谓体贴至深。同时从这反复强调的话语里,分明可以看出捣衣声也引动了作者关于自己处境的反思,“往运速”、“幽滞心”也就是寄予了他的蹉跎之感。真是“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诗》),听者、叹者由于人生遭际的某种相似而产生共鸣了。

    写捣衣情景的作品,前有班婕妤的《捣素赋》,诗以这篇为较早。这首诗侧重从听觉上写捣衣,感想中又掺入“士不遇”的意思,捣衣者本身的表现还不突出。后来谢惠连的《捣衣》描写妇人心情就较细致真切了,而作品的主题也纯是表现妇人了。

    作者曹毗简介

    曹毗画像
    东晋文学家。字辅佐,谯国(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卒年不详。他的高祖曹休是魏国大司马。东晋初年,曹毗历任著作郎、句章令、太学博士、尚书郎、下邳太守等职。后累迁至光禄勋。曹毗因仕途不得意,便致力于文学创作。他善写词赋,颇有文采,《晋书·文苑序》称他这“中兴之时秀”。曾作《扬州赋》流传于世。《隋书·经籍志》收录其文集15卷。今存《涉江赋》、《秋兴赋》、《箜篌赋》等,收录于《艺文类聚》及《初学记》。其诗较有名者有《夜听捣衣》等,载于《玉台新咏》。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