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宋代>辛弃疾>贺新郎·赋水仙

贺新郎·赋水仙

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
云卧衣裳冷。看萧然、风前月下,水边幽影。罗袜尘生凌波去,汤沐烟江万顷。爱一点、娇黄成晕。不记相逢曾解佩,甚多情、为我香成阵。待和泪,收残粉。
灵均千古怀沙恨。恨当时、匆匆忘把,此仙题品。烟雨凄迷僝僽损,翠袂摇摇谁整。谩写入、瑶琴幽愤。弦断招魂无人赋,但金杯的皪银台润。愁殢酒,又独醒。

    译文/注释

    译文
    如卧云中般让人觉得寒气透衣的地方,水仙潇洒自如,在风前月下的水边,展现着幽独的身影,如罗袜沾上尘埃般朦胧,步履轻盈地离去,如出浴于烟波浩瀚的江水之上的仙姝。我喜爱水仙的点点嫩黄花纹。水仙虽然不记得相逢时解佩相送,开花时却仍十分多情地为我散发出阵阵芬芳,让我应允水仙在她花败时和泪收拾她的零香声粉。
    或许屈原流传千古的《怀沙赋》中饱含遗憾,遗憾当时创作匆匆,忘了品评水仙。水仙于烟雾般的细雨中凄凉而迷茫,衣袖来回摆动,有谁整理?徒然写入瑶琴《幽愤》中罢了。弦断之后《招魂》便再无人可赋,只是金色的酒杯鲜明,月亮温润。我惆怅地想沉湎于酒,偏偏又独自清醒。


    注释
    ⑴贺新郎:词牌名,原名《贺新凉》,又名《金缕曲》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赋水仙:《阳春白雪》作“水仙”。
    ⑵云卧衣裳冷:杜甫《游龙门奉先寺》:“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云卧,高卧于云雾缭绕之中,谓隐居。
    ⑶萧然:空寂,萧条,《阳春白雪》作“翛然”。
    ⑷罗袜生尘: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罗袜,丝罗制的袜。生尘,或作“尘生”,误。
    ⑸凌波:在水上行走。
    ⑹烟波:烟雾弥漫的江面,一作“烟江”。
    ⑺嫩黄成晕:指水仙黄蕊。
    ⑻解佩:解下佩带的饰物。
    ⑼成阵:一作“尘阵”。
    ⑽收残粉:一作“揾残粉”。
    ⑾灵均:指战国楚文学家屈原。
    ⑿《怀沙》恨:《史记·屈原列传》:屈原受谗遭迁,“乃作《怀沙》之赋”。
    ⒀恨当时:一作“记当时”,不如“恨当时”佳。
    ⒁忘把,此仙题品:屈原作《楚辞》备述香草而无水仙,故有此语。此仙,指水仙花,《全芳备祖》、《阳春白雪》引作“此花”。
    ⒂僝僽(chán zhòu):烦恼,忧愁。亦作“ 僝偢 ”。
    ⒃瑶琴:用玉装饰的琴。
    ⒄《招魂》:《楚辞·招魂》序曰“《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
    ⒅的皪(de lì):光亮,鲜明貌。
    ⒆殢(tì)酒:沉湎于酒,醉酒。殢,沉溺于。
    ⒇独醒:本自《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指独自清醒,比喻不同流俗。《全芳备祖》作“还醒”,误。

    全文赏析

    首句“云卧衣裳冷”,写出水仙神态,用的是杜甫《游龙门奉先寺》成句“卧云空翠湿衣”,原诗形容山寺高寒;用于此词,则刻画水仙花卧于云水,虽不免清寒,但风韵标格都与众花迥异。“看萧然”以下五句实赋水仙,水仙,素有凌波仙子之称,故铺叙不离“水”字字面,不离其超尘脱俗的气格。她似乎显得有点冷清寂寞孤独,正唯其如此,方显现其不同凡俗。水边那幽独的花影使人浮想联翩,“罗袜生尘凌波去,汤沐烟波方顷。”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洛水女神宓妃沐浴在万顷烟波之中。一个追求幸福爱情生活而不可得的美丽动人形象,油然纸上。这一典故的运用,使人深一层地爱怜词人所赋的水仙,其中“汤沐”二字颇新。“一点娇黄成晕”,写花色花态。“不记相逢”两句,写其有情多情。水仙送来阵阵花香,也如同相逢解佩一样无情而若有情。然而,和洛水女神宓妃一样,人神道殊,终难成为佳配,因此就不能不“待和泪,收残粉”了。水仙有开有败,开时送香成阵,足见多情;败时和泪收残粉,亦多情。
    下片因水仙而涉想灵均,犹姜夔的《暗香》、《疏影》,咏梅而涉想寿阳明妃,咏花而兼咏古,抒写了词人的胸臆。“灵均千古《怀沙》恨,恨当时、匆匆忘把,此仙题品。”屈原为小人所谗,被流放江南,因作《怀沙》。屈原所作楚辞二十余篇,以美人香草寄托其爱国恋君之情,所写香草如兰、菊、白芷、杜衡等等,不一而足,而未能将水仙入赋,故辛弃疾特拈出。“烟雨凄迷僝悠损,翠袂摇摇谁整?”刻画水仙的幽怨无人省识。“弦断《招魂》无人赋”一句中,“弦断”切上“瑶琴”,《招魂》映带换头《怀沙》,“无人赋”写出词人的幽愤之情,此句用琴中《水仙操》,而悲愤弦断,有蒙尘绝望之感。“金杯的皪银台润”,词人由水仙花的形状联想到酒杯,又由酒杯联想到醉与醒,写出了尽管水仙有恨无人省,但操节却依然独立不污。
    本词通过水仙之咏,联系屈原的骚怨忧愤,流露出自己人生坎坷、政治失意的苦闷和惆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写作背景

    本词当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前。宋代水仙盛于湖湘地区,词中提到屈原事,据此推测,这首词可能是作者任湖北转运副使或湖南安抚使时写的。 或作于庆元四年(1198年)左右,乃是辛弃疾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作者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画像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盟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暮春》、《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