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元代>张养浩>[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

[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

朝代:元代|作者:张养浩|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译文/注释

    注释
    1.和余:连同我。一说即“余和”,跟着一齐欢唱。
    2.无是处:当时俗语,犹云了不得、不得了。
    3.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
    4.沾濡(rú):润湿,润泽。

    全文赏析

    1.[双调]是这首曲子的_______________名。(宫调)
    2.对这首曲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曲前二句用白描手法,而“万象欲枯焦”写出早象之严重。
    B.本曲节奏明快,豪情激动,写出了民众欣喜若狂的热烈场面。
    C.三四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勾勒了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
    D.此曲写人们久旱逢甘霖的欢乐,表现了作者对民众的朴素感情。

    3.诗中的“余”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余”是一个忧民爱民、与民同乐的纯真无邪的赤子形象。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A.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从侧面写出了降雨前后诗人的不同心情。
    B.三四句,作者以纤细的笔触,通过对天地、风云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这场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它的重大意义。
    C.“农夫,舞破蓑衣绿“描写了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的欢乐情景。
    D.“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E.“无是处“是说没办法、不得了的意思,表现了作者与民同忧乐的思想感情。

    B、三、四句对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做了大笔勾勒,纤细的笔触和一景一物的描绘是难以表现这场雨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故B项的表述错。
    D、“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勃勃生机;而“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则是说蓑衣因旧而枯黄,如今因雨仿佛得以返绿,并不是真变绿,只是借此表达了喜悦的心情,故D项有误。

    (2)这首小令的诗眼是什么?全曲是如何来表现诗眼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诗眼是“喜”。表现:
    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雄奇,寄寓喜悦之情。
    ②通过写农夫起舞和诗人自己的欢喜直接表现诗眼“喜”。

    (2)诗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以下是几种典型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如:“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中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诗意迥同。
    [2]借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
    [3]靠它增强形象性。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是取“抹”“连”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4]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确。如一首咏早梅的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梅。”若将“数”改为“一”,“一枝”与“早”丝丝入扣。

    作者张养浩简介

    张养浩画像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