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唐代>罗隐>秋日泊平望驿寄太常裴郎中

秋日泊平望驿寄太常裴郎中

朝代:唐代|作者:罗隐|
苹洲重到杳难期,西倚邮亭忆往时。
北海尊中常有酒,东阳楼上岂无诗。
地清每负生灵望,官重方升礼乐司。
闻说江南旧歌曲,至今犹自唱吴姬。

译文/注释

[注]
①北海尊:亦作“北海樽”。汉末孔融为北海相,时称孔北海。融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后常用来比作主人之好客,亦咏饮宴。
②吴姬:吴地歌女。

全文赏析

本诗是罗隐为官途中经过平望驿时写给正在太常寺任职的朋友裴郎中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秋日酬赠诗,体现出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诚友谊和坦荡胸怀。首联运用倒叙,触景生情,虽不见一个“愁”字,但愁绪却扑面而来。颔联对仗工整,以“北海尊”礼赞裴郎中的待客风度,以“东阳楼”称美与会者的喷薄诗才,再现了昔日朋友聚会的欢乐场景,用语典雅,表意通俗,读来脍炙人口。颈联将自已为官在外有负百姓期望与朋友的官途顺利进行对比,表达自己在杭州为官难得升迁的愁思和对裴郎中在太常寺顺利升迁的艳羡之情。尾联巧用借代,用“江南旧歌曲”指代南朝一脉相传的清乐,用“吴姬”指代吴地歌女,化繁为简,以奇代凡,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秋日酬赠诗,体现出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诚友谊和坦荡胸怀。
B.首联运用倒叙,触景生情,虽不见一个“愁”字,但愁绪却扑面而来。
C.颔联和颈联巧用典故与对比,将昔日的欢乐与朋友的升迁进行了对比。
D.尾联说至今能表演非常本色的南朝清乐的,仍是来自吴地的歌女。
颔联与颈联不是“将昔日的欢乐与朋友的升迁进行了对比”,而是将自己为官在外有负百姓期望与朋友的官途顺利进行对比。

2、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籍甚。其诗语言精警通俗,不少诗句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名言。你认为本诗的颔联和尾联哪一联可以成为经典名言?说说你的理由。

颔联“北海尊中常有酒,东阳楼上岂无诗”对仗工整,化用了孔融的典故。孔融宽容少忌,好士,好客,常宴饮宾客,化用此典,再现了昔日朋友聚会的欢乐场景。对仗工整,所以富有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表意较为浅显易懂。颔联对仗工整,以“北海尊”礼赞裴郎中的待客风度,以“东阳楼”称美与会者的喷薄诗才,再现了昔日朋友聚会的欢乐场景,用语典雅,表意通俗,读来脍炙人口。


尾联“闻说江南旧歌曲,至今犹自唱吴姬”采用了借代的手法,用“江南旧歌曲”借代南朝清乐,用“吴姬”指代吴地歌女,形象集中突出、文字精练而意蕴丰富。尾联巧用借代,用“江南旧歌曲”指代南朝一脉相传的清乐,用“吴姬”指代吴地歌女,化繁为简,以奇代凡,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作者罗隐简介

罗隐画像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