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风

朝代:唐代|作者:李世民|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译文/注释

    【注释】
    ①飏,[yáng],同“扬”,飞扬,飘扬。摇飏:飘荡貌。下:落下,引伸为吹向、刮向。蓬瀛[péng yíng] ,蓬莱和 瀛洲 。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②花乱彩:使花的色彩杂乱。鸟分声:使鸟的声音分散。
    ③披:分开。
    ④泛:浮现。引申为轻拂。织文:染丝织成的丝织品。这里用来形容微风掠过水面时兴起的波纹。
    ⑤劳:有劳。大风曲,即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
    ⑥四海:古代以中国四周皆有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外国叫海外。四海,意即天下。清,清平,太平。

    全文赏析

    本诗以“风”为叙事主体,抒发了作者席卷天下、威服四海的情怀,表露了王者一统天下的雄心。唐王朝的威名,就像这风一样吹遍四海。无论是遥远的边塞还是飘渺的瀛洲,山川草木无不为之心悦诚服。

    诗起首写风起关塞,“萧条”点明风起自西北,萧索迅疾。“摇飏下蓬瀛”,由此而向东,一路吹来,直至蓬莱、瀛洲,可见风力之盛。三、四句“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风吹动着树木,枝叶摇曳,使花的色彩也纷乱不清;风在山谷中回响,使鸟的啼叫声也隐约难辨。这两句写大风刮响树木、山谷时的情景,“花乱彩”、“鸟分声”,表现得有声有色,极为逼真、生动。五、六句又写云、水,风吹着云,吹散了丝绸一般轻飘的浮云;风掠过水面,荡起了涟涟水波。浮云的散去,水波的泛起,将事物的运动变化刻画得也较精细。结尾,点明题意,由风而联想到刘邦所唱的《大风歌》,“威加四海清”,表明了作者统一中国、实现天下大治的气魄和决心。

    作者李世民简介

    李世民画像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