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友谊诗中的精品。
首联即行规劝,领起全篇,贯穿始终,作者的这位好友去吴县为令,显然是在兵戈之后的特殊时期,所以诗人诚恳地劝他说:你是在战后上任的。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更应该了解民众所受的灾难,同情他们的遭遇,关心他们的疾苦。这里的“合”字,表现了对好友真诚、直率,推心置腹的一片深情。诗人这种做官要关心百姓的思想,绝非一时兴致,而是始终一贯的。
二联是进一步生发,是首联的深化。字人,也就是抚养管理百姓,这是为官者最为首要的职责。作者认为,要做好这一点,没有其他什么策略与方法,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清”,它远远胜过那些高谈阔论的自我表白。诗人这里所说的“清”,也就是廉政,是针对当时吏治的贪脏枉法、腐败黑暗而言的。
三联宕开一笔,转写送别时的眼见耳闻,既富生活气息,又具象征意义:“草履随船卖,绫梭隔岸鸣。”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位县令是乘舟而行的,客船的规模亦复不小,不然怎么会有人卖鞋呢?此时此刻,又从对岸传来了织布的机梭声。在渡口能够听到远处的机声,绝非一家一户在织造,从事这一劳动的人必定不少。由此可见,战后人们正在恢复生产,为生计而奔忙劳作。在送别诗中插上这样一联,好像是闲笔,但仔细玩味,却有明显象征性,那就是作者借船行前的农商活动,暗示并希望这位好友到任后,发挥县令的作用。
末联点明题意,遥应“送”字,极富情韵:“唯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这里所说的“古人意”,是指那些具有“民本”思想的官吏,他们懂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所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卓著,颇有仁民爱物之心。作者希望友人向他们学习,当好县令,做出成绩来,不愧为父母官。诗人送友,既不折柳惜别,也不举杯劝饮,而是以良言相赠,比起诸多名家来,更见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