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唐代>杜甫>题省中院壁

题省中院壁

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常阴阴。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

    译文/注释

    注释
    霤:防止雨水滴落在人身上,在屋檐下用来接雨水的竹筒。
    掖垣:高高的城墙。竹埤:竹篱。
    溜:防止雨水滴在身上,在屋檐下接雨水的竹筒。
    通籍,指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借指做官。
    退食:退朝而就食于家。或公余休息。
    迟回:晚下班。
    衮职:指在朝廷任职。双南金,双南金:指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此处指皇帝封赏自己的职位。

    译文

    高高的院墙、矮矮的竹篱,十寻高的梧桐树,层层的洞门,常年阴沉寂寞。
    落花飘落,游丝飘浮,白天寂静无人,鸠鸟鸣,乳燕生,春意已经很深了。
    到了年老谋得一官,常常晚下班,不违寸心。
    在朝庭任职却没有一言为皇帝所采纳,内心感到愧对皇帝赏封的职位。

    全文赏析

    首联:“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溜常阴阴。” 此联写景,描绘出一幅幽深而冷清的春景图。高墙、竹篱、高大的梧桐树,一层层的洞门常年少有人来。此联着重写静景。
    颔联:“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此联继续写景,写动景,以动写静。花朵一片片落下,游丝飘浮,再加之鸠鸣,更衬托出白日的静。鸣鸠乳燕更是反衬出时间的飞逝。而此时,春已深。
    颈联:“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诗人抒发感情称自己本是一腐儒,年事已高,误入仕途,常常晚走迟回,希望能将事情做好。
    尾联:“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诗人身为谏官,提的建议不为朝廷所用,深感愧对朝廷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以及不为朝廷所重用的落寞、失意。

    1、诗中一二联写了省院中的景象,请赏析。

    省中院内,高高的院墙、矮矮的竹篱,十寻高的梧桐树,一层一层的洞门;残花飘落地上,树上无端飘来一根游丝。暮春时节,在官员办公的省院中,白天却没有什么人,非常地安静。鸠鸟鸣叫,乳燕已生,春意已经很深了。
    诗人在景物描写中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描绘了暮春时节省中的景象画面,渲染了深幽寂寥的氛围,为下文诗歌抒发失意之情做了感情上的铺垫。

    2、结合诗歌的颈联与尾联,分析诗人杜甫表达了自己哪些思想感情?
    颈联中 “腐儒衰晚”紧承上文“青春深”,言及自己迂腐腐儒,接近暮年的处境,又含有实现理想而时不我与的紧迫感; “衮职曾无一字补”与“愧比双南金”之语,明写自己做左拾遗的官职,但却无一个字去为皇帝补缺的不安与惭愧之情,而暗含杜甫自己怀才不遇,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退食迟回”、“ 许身”之语表现诗人退朝之后,仍尽于职守不愿回家,将自己奉献于朝廷的赤诚忠心。

    写作背景

    这首诗为杜甫47岁,官居门下省左拾遗时所作。诗人在任上对肃宗多有劝谏,但主张少被采纳。

    作者杜甫简介

    杜甫画像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