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译文/注释

    译文
    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
    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
    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
    一腔悲愤,园陵松柏竟凋零!
    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籍,
    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
    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
    悲风猎猎,吹起大江呜咽声。

    注释
    ①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②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③冠盖:官僚们的官服车盖。雍容:华贵的样子。

    全文赏析

    鲁连即鲁仲连,先秦齐国高士,排难解纷,多行侠义,却秦救赵,功非寻常。齐君欲封其官爵,逃避而去,隐居以终。鲁仲连以天下事为己任,替人排难解纷,功成不受赏的精神,深为后人所景仰,因建台以祭祀。鲁连台在山东省聊城县故城中,公元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东昌知府陆梦履建,相传台址为鲁仲连射书劝燕将撤守之处。屈大均身处明清之际,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对鲁仲连的为人品格有着不同一般的深刻体会。这首瞻仰鲁仲连古迹的五言律诗,写得雄劲刚健,掷地有声。此诗前四句首先用简练生动的文字追述了鲁仲连的义举奇功,高风亮节,提点鲁仲连功成而不屑封赏精神的可贵,慨叹人间如仲连者难得一见,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贤人的景仰赞佩之情。五六两句写登鲁连台所见,景象雄阔而颇具沧桑之感。结尾两句,热情地歌颂了人民(包括隐士)的高贵品质,含意尤为深刻,态度相当明朗。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会无间,语言素朴而笔带豪气。
    屈大均画像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更多介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