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文简介》 ► 查看1篇诗文

高崇文画像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带)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乃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唐代名将。

1人物生平

高崇文生性朴厚寡言,不通文字,但却聪颖敏慧,才智过人。少年时,他曾从平卢军,熟谙兵事。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县),累官至金吾将军。贞元五年(789年)夏,吐蕃军三万人犯宁州(今甘肃宁县),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激战于佛堂原,大破之,迁长武城都知兵马使。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割据西蜀,发兵围攻东川节度使李康。宰相杜黄裳力主讨刘辟,推荐时为神策军将领的高崇文为帅。宪宗乃拜高崇文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以士兵五千人,自长武城出兵。
是年九月,高崇文连破刘辟军,从阆州(今四川阆中县)直扑梓州(今四川三台)。刘辟命人在鹿头山(今四川德阳县东北)筑城,以八道栅力阻,高崇文派高霞寓攻下鹿头城以东的万胜堆(今四川德阳县东北),“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烧其栅,栅中之贼歼焉。”,八战皆胜,次年二月,段文昌开门投降。高崇文进入成都,秋毫无犯,市肆不惊,刘辟等二十余口被押送回京师,蜀境遂平。刘辟有二妾,有姿色。众将士劝高崇文纳之,高崇文不为所动。监军建议献给皇上,崇文说:“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安抚百姓为先。奉献美人以求媚,岂天子之意么!崇文义不为此。”
元和三年(808年)冬,高崇文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南平郡王。
元和四年(809年)九月二十五日(11月6日),高崇文病故,追赠司徒,谥威武。
会昌六年(846年)十月,高崇文与裴度、杜黄裳、李愬同配享宪宗庭庙。高崇文之孙高骈为唐末名将,大破南诏但拒绝进攻黄巢,养兵自重,晚年昏庸,致使被手下将领杀害。

2历史评价

杜黄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
李纯:为时生材,纬武成器,抱厥沈断,确乎坚刚。鸷隼挺凌厉之姿,高秋凝肃杀之气。自筑坛受命,宜社租征,形义色以即戎,沥忠诚而誓众。康衢以视其重阻,怒心如报於私雠。令逾风行,势辍电走,歼凶邪於未障,完危壁於将倾。然後总无前之师,搏犹斗之兽,仰断飞鸟,高横战锋,掩鬼神以用奇,越邱陵以制胜,生致逆竖,洞开金城,引汉将之旗鼓,见蜀川之父老。贞以纪律,吊其伤残,兵无乱行,市不改肆,上靖井络,下清岷江,铭而篆之,岂有惭德。乃眷庸部,其惟奥区,毕功以除其祸灾,图劳宜享其土地,涤荡污俗,纯绥异行,观风励韩黄之化,按节修方召之任。爰自六职,俾登三司,仍疏大封,且赐珍食。不逾次以彰殊伐,不逾时以示休利。敬服嘉命,宏宣壮猷,殿兹坤维,屏我王室。
韦贯之:① 皇唐十一叶,明天子受位,将惩祸於四方,天锡以忠武之臣,登翊钧衡,赞扬威烈。此圣贤相遇者,以其天人合发之运欤?侯谁膺之?则南平王其从也。②幽朔之都,浸辽镇碣。气象盘郁,英灵峻发。克生南平,挺为人杰。幼秉忠壮,蹈兹武节。韬略悬解,艺能冠绝。天宝季岁,胡夷猖獗。爰执干橹,遂从征伐。屡偾豺牙,频探虎穴。勋名克树,爵禄有列。惟天因人,惟人奉天。惟贤(阙)圣,惟圣资贤。灵命阴骘,有开必先。自昔多难,方隅擅权。操兵袭位,四纪之年。光烁我后,雄断精坚。将致武训,俾夫顽迁。蠢尔庸蜀,负险专地。帝谓南平,总戎为帅。式遏乱略,辅成吾志。南平秉钺,如火烈烈。取彼凶孽,献於天阙。式其怙乱,必(阙)夷灭。万邦震惊,九截荒札。乐土全蜀,任雄一方,南平莅止,匪居匪康。我怀急病,整守西疆。帝庸嘉信,於(阙)斯镇。受委戎统,登荣相印。鼎<饣束>方饪,干戈未衅。任重道远,时行运穷。舟移巨壑,日下高舂。摧藏壮气,恻怆遗忠。缛礼归厚,明思有融。哀哀令嗣,克孝惟终。篆记乐石,昭明世功。奋乎千载,式是英风。
李忱:顷李愬有平蔡之绩,高崇文有收蜀之功。
刘昫:① 高崇文以律贞师,勤于军政,戎麾指蜀,遽立奇功,可谓近朝之良将也。② 崇文之功,显于西蜀。伊慎之忠,见乎南服。
蔡东藩:高崇文一出而刘辟丧胆,虽有鹿头之险,不能阻堂堂正正之师,弃城投水,卒就擒诛。取戆书生如拾芥,黄裳之言验矣。

3个人作品

《全唐诗》收录有一首《雪席口占》。

4史书记载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九十五》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全义入朝,留知行营节度后务,迁长武城都知兵马使。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诏检校工部尚书、左神策行营节度使,俾统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诸屯兵讨辟。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初,辟陷东川,执节度使李康不杀也;至是,归康以丐雪,崇文数康失守罪,斩之。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堆直鹿头左,使骁将高霞寓鼓之,士扳缘上,矢石如雨,募死士夺而有之,尽杀戍者,焚其栅,下瞰鹿头城,人可头数。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执辟子方叔、婿苏强。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进检校司空、西川节度副大使,南平郡王,实封三百户,刻石纪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会昌六年,诏配享宪宗庙。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
高崇文,其先渤海人。崇文生幽州,朴厚寡言,少从平卢军。贞元中,随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五年夏,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甲士三千救之,战于佛堂原,大破之,死者过半。韩全义入觐,崇文掌行营节度留务,迁兼御史中丞。十四年,为长武城使,积粟练兵,军声大振。
永贞元年冬,刘辟阻兵,朝议讨伐,宰臣杜黄裳以为独任崇文,可以成功。元和元年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左神策行营节度使,兼统左右神策、奉天麟游诸镇兵以讨辟。时宿将专征者甚众,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大惊。崇文在长武城,练卒五千,常若寇至。及是,中使至长武,卯时宣命,而辰时出师五千,器用无阙者。军至兴元,军中有折逆旅之匕箸,斩之以徇。西从阆中入,遂却剑门之师,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遁归。屯军梓州,因拜崇文为东川节度使。先是,刘辟攻陷东川,擒节度使李康;及崇文克梓州,乃归康求雪己罪,崇文以康败军失守,遂斩之。
成都北一百五十里有鹿头山,扼两川之要,辟筑城以守,又连八栅,张掎角之势以拒王师。是日,破贼二万于鹿头城下,大雨如注,不克登,乃止。明日,又破于万胜堆。堆在鹿头之东,使骁将高霞寓亲鼓,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烧其栅,栅中之贼歼焉。遂据堆下瞰鹿头城,城中人物可数。凡八大战皆大捷,贼摇心矣。
八月,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到行营愆一日。惧诛,乃深入以自赎,故军于鹿头西大河之口,以断贼粮道,贼大骇。是日,贼绵江栅将李文悦以三千人归顺,寻而鹿头将仇良辅举城降者众二万。辟之男方叔、子婿苏强,先监良辅军,是日械系送京师,降卒投戈面缚者弥十数里,遂长驱而直指成都。德阳等县城皆镇以重兵,莫不望旗率服,师无留行。辟大惧,以亲兵及逆党卢文若赍重宝西走吐蕃。吐蕃素受其赂,且将启之。崇文遣高霞寓、郦定进倍道追之,至羊灌田及焉。辟自投岷江,擒于涌湍之中。西蜀平,乃槛辟送京师伏法。文若赴水死。王师入成都,介士屯于大逵,军令严肃,珍宝山积,市井不移,无秋毫之犯。
先是,贼将邢泚以兵二万为鹿头之援,既降又贰,斩之以徇。衣冠陷逆者,皆匍匐衙门请命,崇文条奏全活之。制授崇文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管内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西山八国云南安抚等使。改封南平郡王,食实封三百户,诏刻石纪功于鹿头山下。
崇文不通文字,厌大府案牍谘禀之繁,且以优富之地,无所陈力,乞居塞上以扞边戍,恳疏累上。二年冬,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等使,仍充京西都统。恃其功而侈心大作,帑藏之富,百工之巧,举而自随,蜀都一罄。以不习朝仪,惮于入觐,优诏令便道之镇。居三年,大修戎备。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四,废朝三日,赠司徒,谥曰威武,配享宪宗庙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