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钧简介》 ► 查看1篇诗文

乐钧画像

乐钧(1766-1814,一说1816卒),原名宫谱,字效堂,一字元淑,号莲裳,别号梦花楼主。江西抚州府临川长宁高坪村(今属金溪县陈坊积乡高坪村)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从小聪敏好学,秀气孤秉,喜作骈体文,利文20卷。弱冠补博士弟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学使翁方纲拔贡荐入国子监,聘为怡亲王府教席。嘉庆六年(1801)乡试中举,怡亲王欲留,乐钧以母老辞归。后屡试不弟,未入仕途,先后游历于江淮、楚、粤之间,江南大吏争相延聘,曾主扬州梅花书院讲席。嘉庆十九年,因母去世过分伤心,不久亦卒。

1简介

乐钧与吴嵩梁同为翁方纲弟子,能继诗家蒋士铨之后,并负盛名。各体诗文均可谓清代大家,“才华渊懿,执骚坛牛耳几十年,大江南北知名人罔不心折”。曾燠官扬州,乐钧曾寓其馆中,颇得曾赏识,谓其所长不惟诗,诸体之文,靡不绮丽。其骈文与张惠言、李兆洛等并称“后八家”,被录入《后八家四六文选》。其诗,张维屏以为“江西诗家,蒋苕生(士铨)后,乐莲裳、吴兰雪(嵩梁)”;杨希闵则称其“才气稍逊兰雪、茗孙(汤显祖裔孙汤储璠),而真意流露,秀韵天成,则反胜之”,是继蒋士铨、吴嵩梁之后江西诗坛的佼佼者,尝赋《绿春诗》二十章,又续赋三十章,盛行于时。亦工词,早学柳永周邦彦,后则“郁勃如寒泉奔进,冷峻而奇峭”。其词与蒋士铨、勒方锜、文廷式被称为“江西四大家”,词作被选入《清名家词》。其笔记小说《耳食录》,可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媲美,记录了众多人世间的奇闻趣事、神仙鬼怪的秘迹幽踪,并掺以街谈巷语,“胸情所寄,笔妙咸鞍,虽古作者无多让焉”(吴嵩梁《耳食录序》),时人竞相传抄。
著有《青芝山馆诗集》22卷,《断水词》3卷,骈体文2卷,《耳食录》初编12卷,续编8卷。另有《楠善词赋稿》散佚。其散文《罗台山轶事》、《广俭不至说》曾入中学课本。

2诗选

吴雪松太守以《虎邱杂诗》见寄感旧述怀即次其韵十四首之九
归心万里白云驰,投老看花醉不辞。生才寓公死才鬼,秋坟争唱鲍家诗(船山寓治苏州最久,雪中别余曰:“得一觐老母,即(理)[埋]骨于此,亦无憾矣”)。
东窗杂诗和芙初44首之第二七
近代诗歌推老船(张船山太史),醉吟不减李青莲。前年记饮岐王宅,独立西风自放颠。
张船山太史为写《青芝山馆图》以诗为谢兼及宾谷都转廉山大令二公曾青芝卜邻之约
买山尚无钱,移居讵有宅?纵心游八荒,□处聊一择。梦过金阊门,远见烟岚碧。有人拍手招,云是此山客。
此山在何许?秀出灵岩旁。虽无接天势,云气尚青苍。故里有遥约,林间开草堂。渔樵非素业,虚愿谁先偿?
中区少闲土,亦少闲人居。诗仙师造物(船山有小印曰“师造物” ),为写《闲居图》。种竹复种花,饮酒还读书。卧游即如此,真境终何如?三君已禄仕,雅意在林壑。布衣游京师,相较宁不怍?故山留敝庐,饥冷到猿鹤。生值唐虞世,乃无巢许乐。
吴中有三高,千载共祠庙。信美非吾土,庶几感同调。死生云水间,变泪成欢笑。古人岂予欺?山月遥相照。
吴谷人祭酒招同继莲龛观察张船山汪剑潭两太史集安定书院郎君小谷与焉分得人字
物外无穷达,尊酒忘主宾。文章皆巨手,风雨此闲身。花落春犹壮,灯深夜转新。酒人难便得,况是素心人!

3史料记载

乐钧在《清史稿》中有传,但过于简略;《清史列传》记载稍详。钧生而警敏,甫成重,诗古文词已衷然成集。弱冠补博士弟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学使翁方纲奇其才,拔取北京国子监贡生。后延为恰亲王府教席。乐钧家境清寒,早年就读于岳家,后奉母侨居江、淮、楚、粤间,曾应聘长期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作幕僚。嘉庆十二年(1807)以后,乐钧寄寓于苏州杨仁山别业,取名“贷园”,交游有诗人吴嵩梁、画家罗聘以及古文家曾燠、廖燕等。终生不得志,抑郁而终。钧有二子名浚、滋亭。

4人物生平

当时的两淮盐政、江西南城人曾燠(嘉庆五年举人,任内阁中书官贵州黔西知府),风雅好士。嘉庆九年至十年,曾召乐钧至幕中,主扬州梅花书院讲席。颇得曾赏识,谓其所长不惟诗,诸体之文,靡不绮丽。其骈文与张惠言、李兆洛等并称“后八家”,入《后八家四六文选》。其诗,张维屏以为“江西诗家,蒋苕生(士铨)后,乐莲裳、吴兰雪(嵩梁)”;杨希闵则称其才逊于吴,“而真意流露,秀韵天成,则反胜之”。亦工词,早学柳永、周邦彦,后则“郁勃如寒泉奔进,冷峻而奇峭”。与蒋士铨、勒方錡、文廷式被称江西四大家,选入《清名家词》。笔记小说《耳食录》与蒲氏《聊斋志异》媲美。有《青芝山馆全集》,曾燠序之。尝赋《绿春诗》二十章,又续赋三十章,盛行于时。
钧与刘嗣绾、陆继辂等著名学者赏析艺文,讨论经史,倡和无虚日,因之他“所学日进,诗、古文辞务追古人不传之隐”。“钧才华丰艳,执骚坛牛耳者几十年,大江南北知名之士罔不心折”。曾燠在为乐钧《青芝山馆全集》所作的序中云:“不图同世乃有乐生,君载临川之笔,观广陵之涛,寓余题襟馆中,常淹岁晷。倾其旧作,...
乐钧是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学家,在诗、词、骈文以及小说方面都颇具成就。其代表作《耳食录》脱稿于乾隆五十六年,乾隆五十七年刊印,吴兰雪为序,是一部志怪小说。此后在道光元年,同治七、十年先后又重刊三次,可见为时人所重。虽然从整体上来说《耳食录》不能跟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相媲美,但《耳食录》艺术上的特色,决定其在文言小说领域应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