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炎简介》 ► 查看1篇诗文

郦炎画像

郦炎(150~177)东汉诗人。字文胜。范阳(今河北定兴)人。曾为郡吏,州郡察举孝廉,征召为右北平从事祭酒,都不就,后患疯病。他奉母至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他的正在产儿的妻子被惊死。为妻家诉讼入狱,死于狱中。

1生平经历

郦炎,字文胜,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庚寅(150年),郦食其十五世孙,郦平十世孙,在我国郦姓宗族里面排列第八十六世。汉灵帝建宁三年庚戌(170年),迁居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是为涿州始祖。
郦炎对于父母极具孝心,又有高超的逻辑、诗文、音乐才华,思辩敏捷,善于说理,其推断事理多为世人佩服。汉灵帝年间,州郡官府多次征文胜入仕,皆因朝政腐败而拒绝。十七岁而作《郦篇》,二十七岁而作《七平》,《后汉书·郦炎传》收录其《见志诗》二篇,抒发胸怀大志而遭时不遇感慨,传达出他遭受压抑的不平心境。
后来母亲病重,郦炎忧心如焚,导致精神错乱。当时夫人生育孩子,受惊而亡。妻家诉讼于官府,郦炎因而被捕入狱。熹平六年丁巳(177年),在狱中被折磨致死,时年二十八岁。
他的作品,除《见志诗》两首外,《古文苑》载其《对事》一篇、《遗令书》四篇。朝廷尚书卢植为其作咏,赞颂其才德,惋惜其不幸的遭遇。遗下一子:止戈。
钟嵘的《诗品》把他和班固赵壹并列,认为“托咏灵芝,怀寄不浅”,与班、赵一样是“苦言切句”。明代王世贞惋惜他的早逝,叹为“兰摧玉折”(《艺苑卮言》)。
附郦平至郦炎的世系传承:76、平(担任侍中,爵位被废)→ 77、逸 → 78、乘(复封武遂侯)→ 79、黄 → 80、莫(被王莽废除)→ 81、胜 → 82、舆 → 83、侗 → 84、邕 → 85、晁 → 86、炎(涿州始祖,东汉诗人)

2郦炎《遗令书》

遗令书(四篇) 东汉·郦炎
维熹平六年冬十二月,乃裂裳书。
白严考之神坐:炎荷天之罪,以致于死,名殁身弊。神而有知,炎之归觐,在日夕之间耳;若其无知,将何面目少见灵魂哉!其自即安,其自爱,臣去矣乱矣,永灭亡矣。
白老母:无怀忧,怀忧何为?无增悲,增悲何施?寒必厚衣,无炎,谁为母厚衣?暑必轻服,无炎,谁为母轻服?
弃炎无念,此常厚衣,不尤不怨,此常轻服矣。圣人达于死生,贤者力而慕之。炎之中心,私有所慕。
每读《汉书》杨王孙裸葬,班固以为贤于秦始皇,意常壮之。然裸以见先人,若炎不为也。其布巾取覆头,布衣用蔽形,具棺取容身,凿地取容棺。若获罪于众耶?石椁速朽。蠲其罪哉?坚固不加。
丧葬渎先君之兆域,必于瘠确之处而已。呼甘陵夫人共居也。
白兴让:考丧早葬,玄让之等元昆勉之。以老母相累,不可使老母无曹也。加供养,谢嫂,以老母相托,若死者复知,必使其言不愧。
嗟哉!邈之遗孤,其名曰止戈,汝长自为之,宁咨尔止戈,汝未有所识,吾谓汝有所识,其先见汝耳。汝未有所闻,吾犹谓汝耳有所闻,而告汝。
人之丧也,非父则母,非昆则弟,非姊则妹。人之孤也,龀齿其少矣。汝之孤也,曾未满两旬。汝无自以为微弱,物有微弱于汝者,乃其长而繁焉。
后稷弃之寒冰、隘巷矣,汝比之犹逸焉。于菟之在虎乳极矣,汝比之犹易焉。乃终不在,乃始在。在惧惟生,无惧管、蔡之逸,厥终乃不逸之,易厥终不易言。
咨嗟止戈,汝能言,则赞之顾言;汝能行,则履我之所训。刚焉柔焉,弱焉强焉,学焉愚焉,仁焉隐焉。
惧汝身之柔,可不厉汝以刚乎!惧汝之刚,可不厉以柔乎!惧汝之弱,可不训汝以强!惧汝之愚,可不勖汝以学!惟汝之隐,可不敕汝以仁乎!消息汝躬,调和汝体,思乃考言,念考训,必博学以着书,以续受父母久业。
我十七而作《郦篇》,二十四而《州书》矣,二十七而作《七平》矣。其赋诵诔,自少为之。苟吾戒,汝克从,祭为甘;苟示诫,汝克违,粱奠为苦。汝无逸于丘,无湎于酒,无安于忍。
事君莫如忠,事亲莫如孝,朋友莫如信,修身莫如礼,汝哉其勉之!
下邳卫府君,我之诸曹掾;督邮济北宁府君,我繇之成就;陈留韩府君,察我孝廉;陈留杨君,辟我右北平从事祭酒。今我溺于地下,思恩则孤而靡报。汝有可以倒戟背戈,无孤之矣。
陈留蔡伯喈,与我初不相见,吾仰之犹父,不敢以为兄,彼必爱以为弟。
九江卢府君,吾父事之。张公裒、张子传幼业,王延寿、王子衍,我之朋友也。鲜于中优,吾先姑之所出也,若不足焉。汝苟足,往而朝觐之;汝不敏,往从之学焉。
汝苟往取任焉,尔止戈,吾蔑复有言焉,其永览于此。

3时代背景

汉初诗坛较为冷落,原因之一是诗体的守旧,缺乏创新。当时文人写诗,主要因袭《诗经》以来的四言体或模仿楚辞体。进入东汉以后,文人诗歌创作出现新的局面,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汉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但诗歌的基调一直未见太大的变化,保持前后的连续性。班固、张衡、秦嘉的五、七言诗均无过分激烈的言词,更没有惊世骇俗之语,表现的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东汉文人五言诗,有的作者明确,也有相当一部分未著录作者姓名,或虽标出作者姓名但存疑颇多,后二者就是文学史上的“古诗”和“苏李诗”。
新颖、完整的五言诗首先在汉代民歌中产生。在民歌影响下,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开始出现。现知最早的五言诗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的作品,但是平板呆滞,艺术上尚不成功。
此后文人创作五言诗逐渐增多,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辛延年的《羽林郎》、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皆为名篇。张、秦的作品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东汉末年灵帝时期的著名诗人郦炎、赵壹、蔡邕的诗歌则控诉呐喊、大声疾呼,对现实进行着猛烈的批判,开创了诗坛的的新风气。诗坛新风的出现怀才不遇的感慨对比鲜明的批判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乱世文学,东汉文人诗的最后阶段,是以对现实的猛烈批判而告终。
郦炎生活于东汉后期,他们的诗风较之东汉前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温柔敦厚、蕴藉含蓄为控诉呐喊、锋芒毕露,对现实进行着猛烈的批判。后来建安文学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特点,在此时(灵帝时期)的文人五言诗中已显露端倪。

4作品赏析

郦炎的作品今存五言体《见志诗》二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传达出遭受压抑的不平之气。

诗二首其一

郦 炎
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
脩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
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
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
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浊。
富贵有人籍。贫贱无人录。
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
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
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
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

诗二首其二

郦炎
灵芝生河州。动摇因洪波。
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
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
文质道所贵。遭时用有嘉。
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
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
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
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
第一首诗通篇坦露自己高远的志向,他要“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诗人不相信命运,认为通塞由己,无须占问。他以陈平、韩信这些起于微贱而终成大业的历史人物自励,有一种纵横物表,不受任何羁绊的气势。
第二首诗的格调不如前篇高昂,显得有些低沉。诗人的志向是高远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却是坎坷的,非但得不到重用,反而连续遭受摧残,这使他想起年轻有为而被朝廷宿臣压制排斥的贾谊。他以美玉和千里马自况,慨叹遇不到卞和、伯乐。这两首诗前后形成鲜明对照,由此出现巨大的感情落差,前面是气冲霄汉,后面则情绪低沉。
两首《见志诗》成功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具有深刻的意蕴。前首诗以修翼、远趾、陵霄羽、千里足等词语构成连绵意象,把自己比作一飞冲天的巨鸟和驰骋千里的骏马。第二首则以灵芝困于洪波、兰荣摧于严霜象征志士遭受压抑,词多托寓,感慨颇深。

5同期作品

赵壹的《疾邪诗》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疾邪赋》之后,以秦客、鲁生对唱的形式出现,二人各申己志。第一首诗以“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开头,表示他对东汉王朝的彻底绝望。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两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暴露黑暗,指斥时弊。“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这是批判贿赂公行,取士用人看重钱财而轻视学问。“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这是揭露取士用人不注重品德,致使谄媚之徒受重用,耿直的人士被摈弃,前者升堂而坐,后者倚门而立。“势家多所宜,颏吐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这是控诉权势成为价值判断的唯一尺度,从而出现善恶颠倒,正义和真理被扭曲的反常现象。赵壹的《疾邪诗》所表达的感情在东汉文人诗中最 为激烈,他不是普通的哀怨,而是充满愤怒;他不是一般的愤世嫉俗,而是刺世疾邪,具有东汉党人的婞直之风。 蔡邕的《翠鸟诗》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在这首寓言诗中,蔡邕为翠鸟构想出一个有限、然而可以托身的空间。庭前的若榴树生着绿叶红花,翠鸟在这里能够振翅修容。它是从猎人追捕下逃脱出来的幸存者,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若榴树的主人。翠鸟暂时找到栖身之地,但仍然是寄人篱下,并且对以往被人追捕的遭遇心有余悸。这首诗是蔡邕自身经历的形象反映,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文人身处乱世的惶恐之情。
郦炎、赵壹、蔡邕的上述五言诗都作于灵帝时期,具有典型的乱世文学的特征。蔡邕的《翠鸟诗》流露出深重的忧患意识,诗人缺乏起码的安全感,提心吊胆地生活。郦炎、赵壹的四首诗都以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为宗旨,表现出沉重的压抑感和强烈的抗争意识,汉代作家独立的人格再次放射出光芒。诗人的境遇是不幸的,因此,他们对社会的批判也更能切中时弊,触及要害。郦炎、赵壹的作品不再像前期文人诗那样蕴藉含蓄,缓缓道来,而是大声疾呼,锋芒毕露。后来建安文学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特点,在灵帝时期的文人五言诗中已显露端倪。

6东汉文人

班固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的缇萦救父一事。班固是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咏史》诗,诗以叙事为主,用辞质朴,作者只是隐括本传,渲染修饰成分很少,缺乏文采和形象性,但是其中寄托着班固晚年下狱时的感慨。即使如此因为是开创之作,所以成为“咏史”诗歌正体。

张衡

张衡的《同声歌》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描写清丽、细腻,多用比喻、排偶,措词奇妙,兴寄高远。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

秦嘉

秦嘉的《赠妇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是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
秦嘉、徐淑夫妇“少小罹茕独”,经历过缠绵悱恻的生离死别,他们的诗文赠答也成为文学史上流转的佳话。秦嘉《赠妇诗》三首诗文抒写爱情,情感真挚。秦嘉、徐淑夫妇因为共同的遭遇使两人婚后相互培加珍视。面临离别,痛苦怅惘难以排遣。语朴情真,十分感人.

7诗歌发展

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体裁。其中的“言”,指字。比如,从形式上说,四言诗也就是四个字为一句的古诗。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
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五言诗起源很早,《诗经》里就有一些五言诗句。但它的正式兴起,还是在汉代。汉初的《戚夫人歌》后四句是五言,西汉中后期的乐府民歌,如《汉书·五行志》所载的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昔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也是一篇完整的五言作品。相对于四言诗,五言诗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个字,但它增加的是整整一个节奏,因此,句中的容量就大不少,表现功能也强得多,并且给诗句的变化提供了更多余地。
在东汉,无论民间歌谣还是文人创作,都有了长足发展。《饮马长城窟行》、《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等乐府民歌,都是一些令人注目的作品。班固则是最早从事五言诗写作的文人,他的《咏史》,五言十六句,显示了文人学习民间新诗体之初的现象。后来,又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郦炎《见志诗》等产生。到汉末,随着“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五言诗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从建安时期开始,五言诗压倒了四言诗,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七言诗的起源也很早,在《诗经》中也有一些七言句,如“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等。到战国晚期,就有以七言为主的劳动歌。荀子的《成相辞》就是采用民歌的体式和腔调。西汉后期的一些谣谚和乐府歌辞,如“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等,都是以七言为主。东汉的张衡写过一篇《四愁诗》,是最早的文人七言作品。之后的曹丕写了《燕歌行》,一般被认为是第一篇成熟的七言诗。魏晋时期,比起五言诗而言,七言诗不受重视。直到初唐,七言诗才逐渐兴盛,产生了许多佳作,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七言诗字数比五言、四言多,一句可以表达比较复杂、完整的意思,声调更加舒缓、悠长。唐代以后,五言诗和七言诗成为主要的诗体,四言诗趋于消亡。

8后人评价

1、《郦文胜诔》 东汉·卢植
自龀末成童,着书十余箱,
文体思奥,烂有文章,箴缕百家。
2、《后汉名贤赞·文胜公,讳炎》
汉代名贤,负才拔俗。会逢数奇,卷怀不辱。
尚书卢公,赠咏相属。骐骥之良,加以抱玉。
风雅高吟,艺文藏箓。训重义方,趋庭正鹄。
3、《叹后汉文胜公》
双火独消腊月何?止戈未可止干戈。
谁为磨却三生石,银花玉树已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