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汝弼简介》 ► 查看8篇诗文

卢汝弼画像

卢汝弼,字子谐,范阳人。景福进士。今存诗八首。(《才调集》作卢弼),登进士第,以祠部员外郎、知制诰,从昭宗迁洛。后依李克用,克用表为节度副使。其诗语言精丽清婉,辞多悲气。诗八首,皆是佳作,尤以《秋夕寓居精舍书事》和《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两首为最善。《秋夕寓居精舍书事》写秋日乡思,依情取景所取景物包括“苔阶叶”、“满城杵”、“蟏蛸网”、“蟋蟀声”等),以景衬情,写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写边庭生活,一片悲气弥漫之中又含着雄壮,十分动人心魄。

1个人简介

卢汝弼 (《才调集》作卢弼),[五代·后唐]字子诰,一作子谐,范阳(今河北涿县)人,一作蒲(今河南长垣)人。唐景福(八九二至八九三)进士,随昭宗迁洛后依李克用为副使。唐庄宗嗣位(九二三),官至祠部郎中,知制诰。,《宣和书谱》:汝弼字子谐,祖纶,唐贞元年有诗名。父简求,为河东节度使。汝弼少力学,不
卢汝弼
喜为世胄,笃志科举,登进士第,文彩秀丽,一时士大夫称之。唐昭宗景福中,擢进士第,历台省。昭宗自秦迁洛,时为祠部郎中、知制诰。时梁祖凌弱唐室,殄灭衣冠,惧祸渡河,由上党归于晋阳。初,武皇平王行瑜,天子许承制授将吏官秩。是时藩侯倔强者,多伪行墨制,武皇耻而不行,长吏皆表授。及庄宗嗣晋王位,承制置吏,又得汝弼,有若符契,由是除补之命,皆出汝弼之手,既而畿内官吏,考课议拟,奔走盈门,颇以贿赂闻,
士论少之。洎帝平定赵、魏,汝弼每请谒迎劳,必陈说天命,颙俟中兴,帝亦以宰辅期之。建国前,卒于晋。(《宣和书谱》:赠兵部尚书。)文采秀丽,工书,留意书翰,作正书取法有归。当五季士风凋弊,以字画名家者尤少,汝弼能力振所学,诚不易得。登进士第,以祠部员外郎、知制诰,从昭宗迁洛。其诗语言精丽清婉,辞多悲气。诗八首,皆是佳作,尤以《秋夕寓居精舍书事 》和《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两首为最善。《秋夕寓居精舍书事 》写秋日乡思,依情取景(所取景物包括“苔阶叶”、“满城杵”、“蟏蛸网”、“蟋蟀声”等),以景衬情,写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写边庭生活,一片悲气弥漫之中又含着雄壮,十分动人心魄。《全唐诗》存其诗八首。

2诗集

秋夕寓居

叶满苔阶杵满城,此中多恨恨难平。
疏檐看织蟏蛸网,暗隙愁听蟋蟀声。
醉卧欲抛羁客思,梦归偏动故乡情。
觉来独步长廊下,半夜西风吹月明。

薄命妾

君恩已断尽成空,追想娇欢恨莫穷。
长为蕣花光晓日,谁知团扇送秋风。
黄金买赋心徒切,清路飞尘信莫通。
闲凭玉栏思旧事,几回春暮泣残红。

闻雁

秋风萧瑟静埃氛,边雁迎风响咽群。
瀚海应嫌霜下早,湘川偏爱草初薰。
芦洲宿处依沙岸,榆塞飞时度晚云。
何处最添羁客恨,竹窗残月酒醒闻。

鸳鸯

双浮双浴傍苔矶,蓼浦兰皋绣帐帏。
长羡鹭鸶能洁白,不随鸂鶒斗毛衣。
霞侵绿渚香衾暖,楼倚青云殿瓦飞。
应笑随阳沙漠雁,洞庭烟暖又思归。

边庭四时怨

春风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
少妇不知归不得,朝朝应上望夫山
卢龙塞外草初肥,雁乳平芜晓不飞。
乡国近来音信断,至今犹自著寒衣。
八月霜飞柳半黄,蓬根吹断雁南翔。
陇头流水关山月,泣上龙堆望故乡。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3诗词鉴赏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春风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少妇不知归不得,朝朝应上望夫山。卢龙塞外草初肥,雁乳平芜晓不飞。近来音信断,至今犹自著寒衣。八月霜飞柳半黄,蓬根吹断雁南翔。陇头流水关山月,泣上龙堆望故乡。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牡丹
这是一首写边庭夜警、卫戍将士奋起守土保国的小诗。全组共四首,这是第四首。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地征战生活的作品,在唐诗中是屡见不鲜的。早在盛唐时期,高适岑参李颀等人,就以集中地写这一方面的题材而闻名,形成了著名的所谓“边塞诗派”,以后的一些诗人也屡有创作。但这组小诗,却能在写同类生活和主题的作品中,做到“语意新奇,韵格超绝”(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评此组诗语),不落常套,这是值得赞赏的。 “朔风吹雪透刀瘢”,北地严寒,多大风雪,这是许多边塞诗都曾写过的,所谓“九月天山风似刀”(岑参),所谓“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再夸张些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但总还没有风吹飞雪,雪借风势,而至于穿透刀瘢这样的形容使人来得印象深刻。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如王昌龄所写:“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其艰险痛苦情状已可想见;而这首小诗却写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又不是单就风雪本身来描写,而是说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苦。次句“饮马长城窟更寒”,是由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这两句对北地的严寒做了极至的形容,为了文蓄势。
“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传来敌人夜袭的警报。结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犹言同时,无先后;“齐”,犹言共同,无例外,极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奋起对敌的英雄气概。全诗格调急促高亢,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题名为“怨”,而毫无边怨哀叹之情,正是一首歌唱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

4朝代背景介绍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如群星灿烂。他们写出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的,仅《全唐诗》一书里,就有近五万首。这些诗,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其中的律诗,是唐朝新出现的体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产生了丰富、璀璨的文化。这些文化历史之长、方面之广、内容之丰富,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长期以来,正是在这种文化的陶冶、哺乳下,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成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今天,我们当然应当继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气质。唐诗盛美并臻,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注释”疏通诗义,求其简洁准确;“鉴赏”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有助于读友掌握原诗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愿这部《唐诗鉴赏辞典》,能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好地欣赏唐诗名篇佳作,领略唐诗的隽永神韵。

5相关介绍

唐朝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舞台,她以繁荣富庶的经济,博大精深的文化,自由开放的精神举世瞩目并强烈的吸引着异域民族走近、接触并融入这个神话般的国度。
诗歌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在唐朝文化中得到了蓬勃发展,可以说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题裁突破宫廷诗而趋向多样,内容从艳情诗拓展而更加广泛,上至天子重臣,下到布衣百姓,无论士人还是老叟、孩童、妇女,能吟诗者比比皆是,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后世历朝历代都无法企及。
卢汝弼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短小精湛,易为流传。她记载了社会的千姿百态,人们的心境意志,或恬适淡雅,或大气磅礴,或深沉厚重,或质朴无华,或酣畅淋漓。诗人从咏物寄景或直接叙事论人中托物言志,寄景生情,以此带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到,诗歌或寄托了远大抱负,或慨唱人生悲欢,在入世与归隐,居高与深处之间,充分折射了盛世王朝里世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此,唐诗应该不仅因为她的文学价值而独具魅力,更应该看到她处于特定时代里所蕴涵和包容的思想价值. 部分唐代诗人:万楚上官仪于鹄于良史于武陵马戴元结
王绩王惟王湾王韩王之涣王昌龄韦庄
项斯骆宾王唐彦谦徐凝秦韬玉翁宏聂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