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若昭简介》 ► 查看1篇诗文

宋若昭画像

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裔孙宋廷芬之女。宋廷芬有五女,曰若宪、若昭、若华、若伦、若荀,皆警慧,善属文;而若昭、若宪成就更高些。唐德宗元中(785——805年)都被召入宫廷,称为女学士。若昭和若宪唐穆宗(821——824年在位)时拜为尚宫。历经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皆呼先生。后进封梁国夫人。

1人物简介

宋若昭,字不详,清阳贝州(今河北清河)人,宋若莘之次妹。生年不详,卒于唐敬宗宝历初。
其父宋廷棻,为初唐诗人宋之问后裔,生一男五女,男独愚不可教,而五女皆警慧,善属文。宋若莘最长,次为宋若昭、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皆禀性贞素,不愿归人,欲以学名家。若莘诲诸妹若严师。
贞元中,李抱真表其才,并召入宫。帝与侍臣赓和,五人咸预。高其风操,不以妾侍命之,呼为学士。宋若伦、宋若荀先卒。宋若莘逝世后,唐穆宗以若昭尤通练,拜尚宫,嗣若莘之职。历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三朝,皆呼先生;后妃与诸皇子公主,都以师礼相见。卒,赠梁国夫人。卒后,宋若宪代司秘书,为唐文宗所中,后来遇谗。忧于外第赐死。
宋若昭的著作,今存诗一首,题为《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撩应制》(见《全唐诗》)及传奇文《牛应贞传》一篇。唐代传奇《牛应贞传》记叙了女神童牛应贞的事迹。牛应贞为《纪闻》作者牛肃的长女,又说宋若昭《牛应贞传》实出其父牛肃的《纪闻》。

2女论语

《女论语》又名《宋若昭女论语》,唐代宋若莘所著,宋若昭作解,是《女四书》之一种,为明朝王相编录。该刻本为清中期单册刻本,现收藏于清河县档案馆。该书高26厘米,宽16厘米,四周单边,单鱼尾,优质宣纸雕版印刷。字体端正,笔力遒劲。宋若莘,唐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县人,擅长文辞诗文,志向高远,一生未嫁。唐德宗贞元中期,被召入宫中,封为“学士”,贞元七年?公元791年 ,诏宋若莘总领秘阁图藉,共著有《女论语》10篇。
宋若昭,若莘之妹,若莘著《女论语》,若昭申释之。若莘死后,唐穆宗召若昭入宫中,掌管六宫文学,封为“外尚书”。同时,还教导诸皇子公主,被称为“先生”。经历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五朝,唐宝历中期去世,封为“梁国夫人”。一生著有诗文若干卷,现存仅有诗一首和传奇文《牛应贞传》。
该刻本分为三部分。最前面有一篇《唐书列传》即宋若昭传,记载“若莘、若昭文淡丽,性复贞素闲雅,不尚粉华之饰。尝白父母,誓不从人,愿以艺学扬名显亲。若莘著《女论语》十篇,其言模仿《论语》,以韦逞母宣文君宋氏代仲尼,以曹大家等代颜、闵,其间问答,悉以妇道所尚。若昭注解,皆有理致。”
刻本第二部分为《女论语序传》,说明作此书的目的和意义,“恐女教未修,乃编撰此书,名曰:《女论语》”。又“乃撰一书,名为论语。敬戒相承,教训子女。若依其信,是为贤妇。罔俾前人,独美千古。”
第三部分为刻本中心,占全书主要篇幅,分立身章、学作章、学礼章、早起章、事父母章、事舅姑章、事夫章、训男女章、管家章、待客章、和柔章、守节章共十二章,每一章都详细规定古代女子的言行举止和持家处世事理。
该刻本依古代《论语》思想和体制而作,在思想和行为上对古代女子提出了严格要求和应遵循的基本礼节,是淑女贤妇的一部行为规范和准则。

3宋氏姐妹

宋家生有五女一男,女儿聪明好学,知书达礼,男孩却愚钝不堪,目不识丁。宋氏姐妹的名声在唐贞元年间非常响亮。德宗把她们接入宫中,不以妾氏相待,而尊称为“学士”。大姐宋若莘更是拜为尚宫,做了皇后的顾问。宋若莘去世后,宋若昭做了“外尚书”。掌管宫中典籍。同时,还教导诸皇子公主,被称为“先生”。 当然,宋若莘、宋若昭姐妹一生所做,最具影响力的,还是写了《女论语》。这部女性规范守则借用了《论语》的问答形式,由宋若莘著写,宋若昭注释。从“行莫回头,语莫掀唇”、“拣柴烧火,早下厨房”到“将夫比天,其义匪轻”、“不谈私语,不听淫音”,事无巨细地规范着女人的言行举止、一颦一笑。
是什么使她们如此傲慢,像班昭一样,竟自以为有资格训导天下女人?在《女论语》里,她们站在男人的角度,教导女人该如何立身、如何劳作、如何事夫、事父母、事舅姑,如何营家待客,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守节。知识分子、“学士”的头衔,竟让她们忘了自身的性别吗?
宋氏五姐妹为了做女知识分子,以学名家,都不愿嫁人。而她们的父母也接受了女儿们独身的想法。可见到了唐代,女人婚姻的自由度还是有所增加的,甚至还可以选择终身不婚。话说回来,宋氏姐妹选择独身,也的确勇气可嘉。

4诗词作品

《全唐诗》收录其姐妹诗三首如下:
卷7_2 【嘲陆畅宋若华
  十二层楼倚翠空,凤鸾相对立梧桐。
  双成走报监门卫,莫使吴歈入汉宫。
卷7_3 【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应制】宋若昭
  垂衣临八极,肃穆四门通。自是无为化,非关辅弼功。
  修文招隐伏,尚武殄妖凶。德炳韶光炽,恩沾雨露浓。
  衣冠陪御宴,礼乐盛朝宗。万寿称觞举,千年信一同。
卷7_4 【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官】宋若宪

5宋若昭墓志

宋若昭墓志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志石拓本长宽均52厘米,26行,满行26字,正书,有方界格。
“宋若昭墓志由从侄宋申锡撰文,侄女婿徐幼文书,申锡署衔为翰林学士,徐幼文为翰林学士院待诏。”赵力光介绍,宋申锡在唐文宗时拜相,通常翰林学士撰文、翰林待诏书写墓志的志主身份都非比寻常,而宋若昭墓志由宋申锡撰、徐幼文书,可见规格很高。
“春秋六十八,大和戊申岁七月廿七日属纩于大明宫,就殡于永穆道观,以其年十一月八日付葬于万年县凤栖原先茔,礼也。”他说,据此墓志内容可知宋若昭生于上元二年(761年),葬地记载对于确定其家族墓葬所在提供了线索。
文献记载,宋若昭有姐妹五人,知名度甚高。长曰若莘,次曰若昭、若伦、若宪、若苟,宋若梓作为长姐教导诸妹,其中“若莘与若昭文尤淡丽,性复贞素闲雅,不尚纷华之饰”的记述,墓志史传内容相合。
宋若昭为人练达,历六帝40余年,尤其在宪、穆、敬三帝时,“皆呼为先生,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皆师之,为之致敬”。
“宋若梓被赠封为郡君,宋若昭被封梁国夫人,说明了宋氏姐妹在宫廷中的地位与影响。”赵力光认为,宋若昭入后妃传,说明了宋氏姐妹的身份特征,其葬礼中的高规格礼遇有所逾制,也和她善于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关系。
其墓志文记载,大和二年(828年,大和为唐文宗年号),若昭卒于大明宫,后殡(此处指停放灵柩)于永穆观。此观是唐玄宗女儿永穆公主出家后舍宅所建。在此殡了三个多月后,又举行了一系列祭奠活动。而丧葬时,还享受了“卤簿鼓吹”的待遇,在当时的女性中,只有皇太后、皇后等重量级后妃下葬时,才可使用这种待遇。专家认为,若昭葬礼逾制高规格,和她善于为人处世有重要的关系。
若昭在宫中为官期间,三妹宋若伦、小妹宋若荀先后亡故,也因此,这两人目前流传于世的文墨已鲜为人知。所幸,其他三姐妹都有作品流于后世。
虽然宋氏五姐妹风光无限,备受皇帝青睐,然而宋家却未得善终。
据专家介绍,若昭之后,其妹若宪封为尚宫。唐文宗时期,若宪也十分受皇帝器重,但后来因卷入政治漩涡,于835年被赐死,其弟、侄等家属连坐者达十三人,皆被流放岭南。宋氏姐妹宠领宫廷的时代彻底结束,宋氏家族也随之衰败。

6梁国夫人

宋若昭到底多受皇帝喜爱,看其封号“梁国夫人”就知道了。
在唐代,有外命妇制度,就是由皇帝或朝廷册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一定的品级,通俗的叫法为“诰命夫人”。其中,文武一品及国公的母、妻封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妻封郡夫人,四品官员母、妻封郡君,五品官员母、妻封县君。而终身未嫁的宋若昭却被皇帝封为“梁国夫人”,这是当时外命妇的最高封号。
这个封号有多显赫?举个例子就能说得更明白。唐玄宗时,杨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几个姐妹也因此荣宠一时,其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背后靠着皇帝的心头宝贵妃娘娘,三姐妹也不过得封国夫人。这足以说明,当时皇帝对宋若昭的器重,而其姐若莘也只被封为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