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举之简介》 ► 查看8篇诗文

王举之画像

王举之,元末人,著有元曲、诗作,现有少量流传于世。

1元曲作家

简介

王举之(约1290年--约1350年),杭州人,元曲作家。
今存散曲中,有赠胡存善[折桂令]一首。而胡存善是胡正臣之子(见《录鬼簿》)。所以,王举之可能生于元朝末期,而且是活动于杭州一带的作家。卒于明朝洪武初年的钱惟善,在《江月松风集》卷九中,有《送王举之入京就柬樵谷》一诗,其诗云:“短衣匹马佩吴钩,欲写关河万里愁。射雁秋风高紫塞,听莺春色满皇州。黄尘驿路三千里,白玉京城十二楼。无酒送君怀抱恶,过江为觅故人舟。”可见,王举之曾北上大都(今北京),似乎欲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明朝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约元文宗至顺年间在世

作品

仙吕一半儿手帕
藕丝纤腻织春愁,
粉线轻盈惹暮秋,
银叶拭残香脸羞。
玉温柔,
一半儿啼痕,
一半儿酒。
仙吕开书
泪痕香沁污鲛绡,
墨迹淋漓损兔毫,
心事渺茫云路遥。
念奴娇,
一半儿行书,
一半儿草。
南吕金字经
春日湖上,
山色涂青黛,
波光漾画舸,
小小仙鬟。
南吕金缕歌
他,
宝钗轻翠娥。
花阴过,
暧香吹绮罗。
【中吕】迎仙客·戏题
双解元,
恶姻缘,
豫章城月明秋满天。
贩茶船,
买命钱。
占得春先,
到称了冯魁愿。
【中吕】满庭芳·春夜
梨花月明,
秋千露冷,
杨柳烟澄。
海棠病酒风吹醒,
不用银灯。
阑干外闲花
有影,
柳梢头宿鸟无声。
罗帏静,
香销玉鼎,
禁鼓报初更。
【中吕】红绣鞋·秋日湖上
红叶荒林酒兴,
黄花老圃诗情,
柳塘新雁两三声。
湖光扶不定,
山色画难成,
六桥风露冷。
栖云吊贯酸斋,
芦花被西风香梦,
玉楼才夜月云空。
栖云山上小崆峒。
蟠桃仙露种,
诗句古苔封。
教清名天地中。
【越调】天净沙·过长春宫
壶中霞养丹砂,
窗前云覆桃花,
尘外谁分岁华?
客来闲话,
呼童扫叶烹茶。
【双调】折桂令·鹤骨笛
洗闲愁一曲桓伊,
琼管高闲,
锦字精奇。
松露玲珑,
高魂缥缈,
夜气依微。
九皋梦声中唤起,
一天霜月下惊飞。
妙趣谁知?
零落秋云,
污我仙衣。
双调虎顶杯
宴穹庐月暗西村,
剑舞青蛇,
角奏黄昏。
玛瑙盘呈,
琼瑶液暧,
狐兔愁闻。
猩血冷犹凝旧痕,
玉纤寒似怯英魂。
豪上云屯,
一曲琵琶,
少个昭君。
双调羊羔酒
杜康亡肘后遗方,
自堕甘泉,
紫府仙浆。
味胜醍醐,
□欺琥珀,
价重西凉。
凝碎玉金怀泛香,
点浮酥凤盏熔光。
锦帐高张,
党氏风流,
低唱新腔。
双调虾须帘
隔花阴轻护朱门,
水影藏娇,
海气笼春。
月晃纤波,
风摇细浪,
迹远凡尘。
翡翠亭低垂燕嗔,
水精寒深秘龙珍。
云雨难亲,
咫尺天涯,
别是乾坤。
双调闺怨
窗前干鹊无灵,
□定花梢,
诉尽春情。
凤枕慵抬,
鸳衾倦理,
鸾鉴空明。
唤玉英休开翠屏,
减香肌羞见金莺。
欲睡难成,
待寄谁凭,
何处卿卿?
【双调】赠胡存善
问蛤蜊风致何如?
秀出乾坤,
功在诗书。
云叶轻盈,
灵华纤腻,
人物清癯。
采燕赵天然丽语,
拾姚卢肘后明珠。
绝妙功夫,
家住西湖,
名播东都。
【双调】读史有感
北邙山多少英雄,
青史南柯,
白骨西风!
八阵图成,
《六韬》书在,
百战尘空。
辅汉室功成卧龙,
钓□溪兆入飞熊。
世事秋蓬,
惟有渔樵,
跳出樊笼。
【双调】三茅山行
紫芝香石室清幽,
不老乾坤,
自在春秋。
古桂寒香,
枯梅瘦影,
曲涧清流。
飞膏雨龙归洞口,
弄晴云鹤舞山头。
小小瀛洲,
翠户金扃,
玉宇琼楼。
【双调】七夕
鹊桥横低蘸银河,
鸾帐飞香,
凤辇凌波。
两意绸缪,
一宵恩爱,
万古蹉跎。
剖犬牙瓜分玉果,
吐蛛丝巧在银盒。
良夜无多,
今夜欢娱,
明夜如何?
双调二乔观书图
玉肌肤纨扇风流,
一榻春情,
两国仇雠。
机密胸中,
姻缘梦里,
往事眉头。
铜雀台烟愁绿柳,
石头城月冷荒沟。
巧计深谋,
妙策良筹。
睡煞东吴,
恋煞南州。
【双调】送友赴都
簿书中暂驻行车,
白也无敌,
赤尔何如?
万法依公,
片言折狱。
千里携书,
赋温润荆山进玉,
吐宫商合浦还珠。
天□□□,
□□□□,
□□□□。
【双调】怀钱塘
记湖山堂上春行,
花港观鱼,
柳巷闻莺。
一派湖光,
四围山色,
九里松声。
五花马金鞭弄影,
七步才锦字传情。
写入丹青,
雨醉云醒,
柳暗花明。
【双调】春暮
点纱窗翠簇残红,
归路悠悠,
情思匆匆。
怕启朱扉,
慵拈翠靥,
倦理香绒。
榆钱小难酬化工,
柳丝长不系东风。
减尽芳容,
翠草蒙茸,
绿树玲珑。
【双调】访道士不遇
鹤飞来踏破秋阴,
经尽《南华》,
月落西岑。
炼汞为银,
炊烟煮石,
点铁成金。
芦花被藤床竹枕,
芰荷衣梅杖铜琴。
购舞鸾吟,
尔不知音,
谁是知音?
【双调】水仙子·春日即事
鱼鳞玉尺戏睛波,
燕嘴芹泥补旧窝,
兔毫香墨闲工课。
饮琼浆卷玉螺,
柳丝长忙煞莺梭。
云娥低和,
娇羞谩歌,
不醉如何?

2清末义士

简介

举之(1882--1911):字聘三,陕西西乡县人,清朝末年进步人士。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与同乡兴义师积极响应,后遭到当局镇压,被捕遇害。

事迹

清朝光绪末年,赴陕西省高等学堂预科读书,加入同盟会,草《讨蚤檄文》,借“跳蚤”喻清廷“食人之血,饱尔肥肠”,誓要“犁庭扫穴,丑类尽灭”。
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回县,任高等小学堂学监兼教员,宣传革命,筹办民团。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西安民军响应,驱逐满吏,建立军政府。内乡县五单坝人民,拥戴哨目熊遇春、县佐潘昭曙,建立义师;石泉县桐车坝周雅言亦联络群众数目人,邀请王举之参赞戎机。举之仗剑往从,为之明宗旨、立规约,歃血为盟,统一组织,定名保民闭;以熊遇春、潘昭曙为正副团长,编为三个分队,聂镇江、吴朝金、黄九常分任分队长。王举之、周雅言为参谋。各地群众,捐献粮饷,资助军需,保民团声势口僻;;筹建之初,举之即派部属江镇武携带文书,兼程赴西安,请全陕复汉军大统领、陕西都督张凤翔指示机宜,行文委任。
1911年11月20日,周雅言率义军至两河口(今西乡县新瓦乡)与黄儿常会合,经五里坝,至下高川,谋攻打西乡县城。举之、雅言,与熊,潘、黄率团众两千令人,持土枪、大刀、梭标,高擎义旗,间道直趋县城。知县王景峨越墙逃走,吏役四散。22日,保民团人城,破监释囚,开仓济贫,张榜安民。举之召集士绅各界,宣言革命宗旨,号召各界支持义军,克复陕南。西乡民团总团练黄朝镛,一面为义军筹办粮秣,一面飞报汉中镇总兵江朝宗派兵进剿,并于各要道口派人截留保民团情报。适江镇武携张凤翔信札文件归来,被黄朝镛拿获杀害。
江朝宗接报后,调城(固)洋(县)西(乡)三县民团总团总李岱岳率数千人进攻西乡城,令汉中新军一营管带李光辉率部助攻。西乡县城被围,保民团仓惶登城拒敌,举之身先士卒,执土枪反击。或劝举之隐避,他说:“今日之事,不成功便成仁,断无逃避之理。”保民团英勇抗击,多次打垮敌人进攻。此时,黄朝镛率民团从背后袭击保民团,同时敞开西、北二城门,李岱岳民团蜂拥而人,保民团腹背受敌,纷纷溃散。李岱岳民团在城内外大肆捕杀,凡操下高川口音、穿满耳子草鞋者无一幸免。举之在县衙前被捕,押至西郊李秀山堂宗祠。李岱岳以铁钩勾住举之脊椎骨吊起,举之怒斥:“满奴走狗,自有人与你等算账!”牺牲时年30岁。同日遇害的还有周雅言、聂镇江、吴朝金、黄九常、刘世林、杨生华等保民团官兵数百人。熊遇春、潘昭曙被押送汉中。
王举之死后仅一月,汉中及陕南各县陆续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