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瓘简介》 ► 查看2篇诗文

韦瓘画像

韦瓘,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桂林人)。字茂弘,生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卒年不详。

1唐朝状元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己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人。考官:户部侍郎张弘靖。试题为《荐冰》诗。卢钧鲍溶等同年。
韦瓘属京兆韦氏龙门公房,父韦正卿,登“茂才异等”科,韦瓘十九岁应进士举,二十一岁状元及第。官授左拾遗,元和十五年(820)提为右补阙,充任史馆修撰,迁司勋郎中,中书舍人,当时卷入"牛李党争",与李德裕友善。李德裕任宰相,极少在家待客,唯韦瓘与其往来无间。后李德裕罢相,韦瓘于大和八年(834)被贬康州,后移明州长史。至会昌末年,任楚州刺史。大中二年(848)任桂林观察使,不久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到任后病故。
韦瓘喜作诗,常有吟咏。《全唐诗》有其存诗一首,《全唐诗续拾》补收其诗两句。"
注:唐代有韦珩之弟亦名韦瓘,但二人只是同名。

2北周隋州刺史

韦瓘(535年-577年11月13日),字世恭,京兆万年人,京兆韦氏逍遥公房始祖韦敻第三子,继叔父韦孝固为后。

墓志

志盖: 大周仪/同建安/子之铭
志文:大周使持节仪同大将军安州总管府长史治隋州刺史建安子宇文瓘墓志/
公讳瓘,字世恭,京兆万年人也。本姓韦氏,后魏末改焉。若乃电影含星,轩辕所以/诞圣;蜺光绕月,颛顼于是降灵。霸迹隆基,则诗歌朱黼;儒宗继相,则德贵黄金。九/世卿族,必复其始;七叶珥貂,抑钟余庆。 亡祖旭,司空、文惠公。德茂天爵,位崇公/器。 亡考处士府君,高蹈绝俗,幽贞无闷,巢许不远,禽尚何人。公即处士之第三/子也。季父孝固,吏部郎中、赠雍州刺史、安平恭子。同奉孝之早殁,类伯道之无儿,/以公傍继小宗,义昭犹子。公幼而秀异,风神闲绰,资忠履孝,游艺依仁。学穷书府,/则百遍留目;词逸翰林,则千赋在手。比之曾子、张霸,恧其高纵;譬以颜生、黄宪,惭/其实录。释褐大将军中山公府宾曹参军,俄转中外府记室曹。虽石苞位重,而孙/楚气高。托意南山,遂纡东海。袭爵安平县开国子,俄授帅都督、御伯下大夫,又转/小御正。职是丝纶,明其纠察。非藉俊异,畴能两之。除大都督,又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韩增麾号,邓骘台衮,辉映两京,莫此为盛。改封建安县开国子,仍除安州/总管府长史。此州控隋、郧之沃壤,扬沔、汉之清波,民半左夏,地邻疆埸。僚端所寄,/才望是资。公断决如流,提翊有序,镇南声绩,盖有助云。俄治隋州刺史。方秉德励/精,该十部之使;褰帷承宠,伫三公之服。而天流十日,悲谷之影无回;地纪百川,焦/壑之波长泻。建德六年岁次丁酉十月十七日,遘疾薨于隋州,春秋卌三。宣政元/年岁次戊戌四月戊戌朔廿四日辛酉,反葬于万年县洪固乡寿贵里。公言行兼/修,荣辱罕累。好善无倦,奉九言而弗失;谈何容易,酬三语而见知。嘉以仪表蕴藉,/志情夷简,素气与风云共远,雅趣与丘壑俱深。虽复才为世出,学殊为己,见维缨/绂,非其好焉。前妻万春县君范阳卢氏,开府容城伯柔之女。靖恭闲令,玩阅诗史,/当春早落,厚夜方同。将恐地毁成湖,桑沉作海,式凭镌勒,永播芳猷。乃为铭曰:/
源导崌崃,基崇琨阆,商资两伯,汉尊二相。胤绪斯分,风流可尚,守卫作台,登萁有/让。显允君子,含章挺生,丽川含玚,蓝岫开琼。率由孝敬,藉甚声名,徐榻屡下,蔡屣/频迎。贱壁吝阴,师逸功倍,谈穷理窟,情摛笔海。访兽辩牙,梦禽惊采,持满慎逸,知/足诫殆。爰初观国,名超择宫,记曹旧藻,纠正闻风。招携江表,刺举汉东,博宣风化,/载缉民戎。天道芒昧,人途飘忽,一息长谢,百龄何卒。徒驭如归,生灵已没,繐帐虚/网,书帷空月。焚荆命兆,树槚开阡,哀铎缓节,悲骖不前。风鸣隧草,云没山田,纪兹/令德,寄此贞坚。/
长 子 万 顷世子勇力次子惠尚/
长女适荥阳毛氏,宜君侯。次女适安定梁氏。次女适陇西辛氏。

疏证

宇文瓘墓志,1987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郭杜镇岔道口村北鱼池。
宇文瓘卒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终年四十三岁,则其生年是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宇文瓘“本姓韦氏,后魏末改”姓宇文。
志文所谓大将军中山公是宇文护。
志石首题包括志文共四次涉及“隋州”,“隋”并未写作“随”。学界一般认为杨坚建隋后改“随”为“隋”,中华书局点校本《周书》也因同样理由,将隋国公等改为随国公。学者还据此认为西魏、北周的所谓“隋州”当为“随州”,《隋书》、《北史》所记杨忠任隋州刺史和隋国公等,其中“隋”当均作“随”。此说成立的前提是:杨忠封“随国公”,隋文帝杨坚袭封“随国公”、进封“随王”,并以“随王”身份登基。唯其如此,才会发生此后改“随”为“隋”事。但是此墓志制作于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值得注意的是,在杨坚建隋前夜的宣政元年,“随州”就是被写成“隋州”的。检阅史料,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贺兰祥墓志也作“隋州”,又梁武帝普通元年(520)之萧敷墓志中,称萧敷“出为建威将军、隋郡内史”,“随郡”也被写成“隋郡”。文献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在南朝宋刘敬叔撰《异苑》卷二记“隋县永阳有山”,宋本《太平御览》卷九九五《百卉部二·藤》引《异苑》作“隋郡永阳县有山”。内容虽有差异,但均作“隋”。梁武帝撰《金楼子》两次涉及隋郡,卷一有“齐隋郡王苦留一宿不许”,卷三记“隋郡王子隆好文章”。这些现象意味着直到南北朝后期,不论在金石还是文献材料中,都存在将“随郡”、“随州”写成“隋郡”或“隋州”的用法。而且传统的改随为隋说出现甚晚,目前所见最早出现在唐末李涪《刊误》卷下“洛随”条。因此提出一个假说,即杨忠所封以及杨坚袭封,就是隋国公,并不存在改随为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