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简介》 ► 查看1123篇诗文

魏了翁画像

魏了翁(1178—1237年) ,南宋学者。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嘉熙元年(1237年)卒,寿六十,谥文靖,追赠秦国公。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1人物简介

魏了翁,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开禧元年(1205年年),以武学博士对策,谏开边事,被劾狂妄,改秘书省正字。开禧二年(1206年),迁校书郎,出知嘉定府,以养亲归里,筑室白鹤山下,授徒讲学,故自号鹤山。嘉定初,知汉州。历知眉州、泸州、潼川府。入朝权工部侍郎,被劾欺世盗名,谪居靖州,湖湘江浙之士多从之学。绍定四年(1231年)复职。五年,进宝章阁待制,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史弥远卒,召为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端平二年(1235年),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谥文靖。《宋史》有传。南宋后期,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独穷经学古,与真德秀齐名。
有《鹤山全集》一百零九卷,内有长短句三卷,十九为寿词,为宋人词集所罕有。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七以为“皆寿词之得体者。”张炎《词源》卷下云:“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至今在重庆潼南还有他修葺的翁亭。

2生平经历

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年十五,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
1199年,考取进士,任四川省成都节度判官。1205年,任南宋学府中学位最高的人。第二年,任宋时高级官员及庶民秀子弟学校教官。1205年,任直学士宫。因敢於直言,受到朝廷最高监察院官员指责,被贬到朝廷一个部门当校对文字官员。第二年,才升任校书郎官。第三年,朝廷招收诸贤,了翁靠真才实学被选中。因他对宰相专权行为不满,力辞召命。辞官回乡在白鹤山下筑室,开门接收弟子,有众多有识之士背书籍前来学习。他人住学府,又亲自训督学员,使当时邻里及四方许人都知道义理这门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后,魏了翁辈任命为汉州知州(州治在雒县,即今四川广汉)。到任后,他为民请命,免赋税,除科弊,善俗为治,政绩显著。后因境内桥坏,有人被压死,被一个官吏诬告,了翁被降官一级,到福建省建宁县主管武夷山冲知观。几个月之后,官复原职,担任四川省眉州知州。眉州物质财富丰饶繁盛、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百姓有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抓官员小辫子的习惯,一直被称作难于管理的地区。之后魏了翁在眉州做了许多利民的实事,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同事的好评。
1221年,朝廷提升了翁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公事。在这十五年期间,他历任转运判官;直秘阁官;秘书监官等职务。治绩大著,众人有口皆碑。理宗皇帝执政后,时事多变。了翁积忧成疾,三次上奏要求隐退,都不批准。却又任起居郎官。那时,因雷声非时(雷声按季节,但不是时候而发雷声)认为异常,皇上心神不定。了翁入对,阐述理学与政见,指出“心”的作用。并为皇上谋求久安长治计策。不久,又为一个降职后死去的官员无处埋葬之事据理力争,被一个官员指控为首倡异论。朝廷竟以欺世盗名、朋邪谤国罪,把了翁削官三等,后到湖南省靖县居住。不久,了翁再入朝,宰相想要拉拢,他不与苟同。在三年时间里,了翁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那时,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几个省的许多读书人背著书籍纷前来求教。这一时期,了翁勤劳恭谨,全身心地投入传授理学知识,并著久九经要义锣一百卷。成为当时最好的著作。
1231年,了翁再次出山,主管福建省宁县武夷山冲佑观。第二年,改任江州太平兴国宫提举官,之后又调任遂宁知府(未到任),又升任宝章阁待制、潼川路安抚使、泸州知州。了翁面对方圆二千里,而武备不修、城郭不治的状况实感忧心忡忡。特上奏申请综合整治。在他的努力下,维修了城墙,增置了军事器才,又训练牌手,严明军纪,兴办学校,除赋税,恢复社仑,创立公墓,筹建敬老院。才几个月时间,百废俱兴。人民欢声笑语,一片紧荣景象。1233年,他任华文阁待制,因各项工作成绩突出,皇上表彰他并赠金带,以资鼓励。入朝以来,了翁见一些高官显贵大权独揽,废法纪,无纲常,致政权腐败,不可救药。他疾恶如仇,在应诏赴任途中,给理宗皇帝上疏日:“时政有十弊,建议皇帝恢复历来好的传统,以表新兴之大为。”他的整顿朝政十项建议,其中第二、三项关於恢复二府之法规与恢复都堂之纪律,以便聚议及严明朝纲和第六项恢复台谏制度,以便公开进退人才等建议,至今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十项建议论述万余言,引事实,切时弊,分是非,讲利害,皇上读毕,深受启发和震动,手拿奏章举读成诵。从此,旧典章都得到恢复。
了翁于1234年10月任礼部尚书兼直学院。他忠于职守,纵论政事,询察民情,访问人才,召从臣集议,许多事情做得认真、扎实,不负众望。回朝六个月前后共上奏廿多章,全是当务之急。皇上欲引了翁参与共商国政事,而嫉妒他人的台伙竭力排斥,使他不能安于在职。第二年十一月,了翁因熟知兵书、兵法,又量力国家,荣幸担任端明殿学士,参预皇上机要工作、撰写文书等。又任守宋时最高军事机关(今国防部)副职。十二月,督视京湖军马。恰逢江淮督府长官死去,又把全部政务托付了翁。那时正值元军侵犯宋境,且战事失利,朝廷惊慌,皇上忧虑。一次例行朝拜结束后,理宗皇帝面了翁一首亲笔的唐人严武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赠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和“鹤山书院”四个大字,并赠金带鞍马,又命宰相、重臣关外设宴饯行。了翁掌管边关兵马战事后,即以吴潜为参谋官,赵善潮·马光祖为参议官,重申军规,严明军纪,并身先士卒,加强练兵,一时军力大增。由於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奋勇杀敌很快击败了元军。了翁胜不骄,同时提醒将帅们加强警戒并调遣增援部队,安抚为国捐躯士卒,罢免贪生怕死将领及时向皇上奏明边防十件事。过了二十多天,了翁被提升当国防部部长。在赴边关奏事时,因得病提出辞呈。那些存心排挤了翁的人早在那里窥视,并蠢蠢欲动。他们趁机推波助澜,又大造舆论。
1226年2月,了翁被召回。前后这些都不是皇上的本意。了翁要求回归故里,皇上不肯,便改任资政殿学士。1237年,改任福州,福建安抚使。1237年八月,了翁写了奏摺向皇上请求回乡还里,但没有批准。以病重又写奏摺给皇上。有一个官员问了翁,了翁穿衣戴帽同他谈话。并且说:“我一辈子对自己淡然无所求,没有任何非份之想。”官员又说:“边境发生了乱事。”了翁久久苦皱眉额,便口授最后给皇上的奏折。只过一会儿,一代伟人拱手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岁。十天后,接到皇上颁诏书封魏了翁为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官。(这是宋时皇上授予罢职的宰相、大臣以特殊的荣誉。)
当理宗皇帝接到了翁送来的遗奏,知道他已经去世时,十分悲痛。他不理政事,罢朝以示哀悼。惋惜有用的人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追封他为太师,谧号为文靖,赐苏州住宅,并赠秦国公。
著作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言》。

3易学思想

魏了翁认为“河图与洛书,发挥道数无遗余”(卷6《四川茶马牛宝章大季修杨子墨池以书索题咏》)。他肯定河图洛书的存在,坚信先天图古已有之,绝非邵雍私意,说:“先天一图亭亭当当,愈玩愈有味,此决是古来曾有此说,特不知何为汉、唐千余年间更无一人说有。《参同》中虽略有此意,而方圆图之妙,则未知古人曾见之否?”卷36《答真侍郎》)“窃意先天一图自古有之。”(卷65《题冯仰之因重论后》)
魏了翁曾在上封事书中以邵雍说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先后天图及其体与用:臣尝读《易》,至“天地定位”,则乾与坤对;“山泽通气”,则艮与兑对;“雷风相薄”,则震与巽对;“水火不相射”,则离与坎对。此为先天八卦之序也。然而语其用,则地天而为《泰》,泽山而为《咸》,风雷而为《益》,水火而为《既济》。盖天道不下济,则地气不上跻;山体不内虚,则泽气不上通;雷不倡则风不和也;火不降则水不升也。于是而为《否》为《损》,为《恒》为《未济》。又即其大体而言,则水雷山皆乾也,火风泽皆坤也,其要则乾坤坎离。故先天之卦乾南坤北,而其用则乾上而坤下也。后天之卦离南坎北,而其用则离降而坎升也。大率居上者必以下济为用,在下者必以上跻为功。天地万物之理,凡莫不然,况乾天也,离日也,皆为君之象。坤地也,坎月也,皆为臣之象。其理顾不晓,然未有乾坤不交而能位天地,坎离不交而能育万物,君臣不交而能跻斯世于泰和也。(卷17《封事奏体八卦往来之用玩上下交济之理以尽下情七月二日》)先天八卦乾坤、艮兑、震巽、离坎相对,其用正则《泰》、《咸》、《益》、《既济》,反则《否》、《损》、《未济》。先天八卦乾南坤北为体,乾上坤下为用;后天八卦离南坎北为体,离降坎升为用。魏了翁还运用这一原则说明人伦世教,除了君尊臣卑是必然的之外,君臣相交也是效法自然,跻斯世于泰和的必要条件。
魏了翁又考察河图、洛书之数的源流,对此不无疑问。河图、洛书之数古无明文,汉儒以后始谓羲卦本之图,禹畴本之书。本朝诸儒始有九为图,十为书;九为书,十为图之说。二者并行,莫之能正。至朱文公始以九图十书为刘长民托之陈图南,辞而辟之,而引邵子为证。然邵子不过曰: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第言圆方,不言九十。河图、洛书之数的来源并不明确,直到汉儒以后才有伏羲八卦本之河图,大禹九畴本之洛书之说,而宋朝更出现九图十书和十图九书两种说法。朱熹以十图九书为是,并以邵雍之说为据,在《易学启蒙》中反复辨析。不过,在魏了翁看来,此说也并不可靠。其最大的弱点就在于邵雍本身的说法并不明确,朱熹的证据不可靠。邵雍说:“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第207页)邵雍只言方圆,不言九十之数,这不能说明河图洛书孰九孰十。从二图表象来看,“戴九履一之图其象圆,五行生成之图其象方,是九圆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为图,十为书乎”?(卷63《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诸图》)不但如此,朱熹本人也颇有疑问。他说:“《易》、《范》之数,诚相表里,为可疑耳。”又说:“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卷63《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诸图》)而近世大儒朱震、张行成都以九为图十为书。朱震以《列子》作证据,张行成则据依邵子之说为主。二者实难定取舍。

4藏书故实

推崇朱熹理学,又和陆九渊接近。私人藏书极富,自称“余无他嗜,惟书癖殆不可医,临安人陈思多为余收揽”。先后收藏有10万卷,与叶梦得并称为南宋著名藏书家。后来为了创办鹤山书院,将其藏书大半捐献给书院,供生员阅读。宋理宗特御书“鹤山书院”四字为赠。鹤山书院“尊经阁”藏书数量曾经超过南宋国家图书馆,且大部分是其旧藏和抄录所藏之副本,再访得旧书,达10余万卷,其藏书规模是宋代各大书院之首。他曾说:“尝观苏文忠记李氏山房,谓秦汉以来,书益多学者益以苟简”。又云:书日传万纸而土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夫非书之罪也,书日多而说日明,俊慧者剿说浮道可以欺世,不必深体笃践也;多柴者广采兼畜可以辑文,不必穷搜博考也。今先生(指朱熹)之书满天下,而其道无传焉”。对尤袤藏书佩服之极,写有《遂初堂书目·跋》,自称“余生晚,不及拜遂初先生,闻储书之盛,又恨不能如刘道原所以假馆春明者。”此跋文叙述了南宋部分私人藏书家的藏书故实,如王溥李昉、井度、毕士安、杨徽之、晁迥、刘羲仲、宋绶、江正等。

5墓地遗址

魏了翁墓位于枫桥镇高景山金盆坞,1960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所在地划人苏州市区,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魏了翁(1178-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学者。称鹤山先生。守孝期满后,先后至汉州、眉州、沪州任职达17年。后入朝为兵部郎中,署工部侍郎。因受朱端诬告,“连降三官”。过了几年,又复入朝为礼部尚书在此期间,因病到苏州就医,在甫里筑罗隐庵为别业。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卒,赠太师(一说少师),谥文靖,诏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书院巷)。元至顺元年(1330年)虞集奉敕题“鹤山书院”额于其第宅。魏了翁诗文造诣很深,时值“南来之衰,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独穷经学古”,推崇朱熹理学,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形成一个学派。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外杂钞》、《师友雅言》等。魏了翁墓原规模宏大,有神道、神道碑、石碑坊。后屡经毁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江苏布政使倪良用曾为魏墓补立七尺墓碑,上刻“先儒宋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公了翁墓”。后毁。辛亥革命后,吴中保墓会吴荫培先生重立“宋魏文靖公了翁墓”石碣。“文革”期间,墓碣荡然无存,连墓的确切位置也无从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