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浚简介》 ► 查看3篇诗文

杨浚画像

杨浚,他是建设中国第一个大型化工基地吉林化工区和第1套30万吨乙烯燕山工程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注重宏观决策、分步实施,重视科研开发、人才培养和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倡导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为发展中国石油化学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进入国家科技管理工作领域后,在创立与实施“星火计划”、科技进步奖励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

1简介

杨浚,出生于一个职员家庭。他幼年丧母,后来父亲又遭失业,处境艰难。1936年2月,杨浚考入福建省福州中学就读,学业优秀。他兴趣广泛,不仅爱好音乐、体育,更喜欢浏览文学、社会科学等读物,尤其注重阅读进步书刊,并参加了进步的读书会。1941年,杨浚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在狱中关押8个月,出狱返校后,又遭受校方的歧视和限制。1942年秋,杨浚被迫转入福州私立英华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当时,杨浚本想学一专长,用以救国救民,但由于家境困厄和不满社会现实,毅然停学,参加革命。1946年2月,杨浚到重庆《新华日报》从事编辑工作。1947年3月,他奉调到延安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当研究员。
杨浚很早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不断积累知识,使他以后同化学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48年秋,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根据杨浚的请求,组织上调他到东北工业部任计划处化工轻工室主任。不久,沈阳解放,杨浚奉命接管沈阳化工厂并任厂长。由于工作出色,东北工业部授予他模范厂长称号,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51年,杨浚被派到前苏联学习化学工程,1954年回国。
杨浚回国后,被派往吉林化工区工作。当时,这一化工基地建设机构统称为吉林化工建设公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个规模最大的、前苏联援建的化工项目,包括化肥、染料、电石3个厂。从1954年7月到1957年12月,杨浚任吉林化工建设公司副经理、吉林化肥厂厂长,负责建设与生产工作。由于领导得力,到1957年10月,仅以2年多的时间就完成吉林化肥厂一期工程建设工作,并投产。此后,在杨浚的主持下,在化肥厂的扩建中,由于他注重分步实施和技术保障措施,因而成为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创新的范例。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思考,杨浚提出发展化学工业要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联合经营的道路,为国家宏观决策出谋划策。1955年,杨浚向当时国家计委副主任彭涛提出综合利用资源的建议;以后,彭涛任化工部部长,杨浚又提出把吉林地区3个化工厂组成一个联合企业——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并组建设计院、研究院、化工学院、机械厂、仪表厂、建筑材料厂等,以实现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规模经营。他的这一建议,得到化工部的批准。
1958年,杨浚参加组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的工作,由公司统管化肥、染料、电石3个厂,杨浚任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代经理,负责生产与技术工作,直到1965年。这期间,他除了继续完成前苏联援建项目建设和扩建工作外,还配合国防军工的需要,主持研究开发了一批国防化工新型材料。
1965~1978年,杨浚先后在化工部化工原料工业公司和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即现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工作,为发展石油化工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提议建设的用轻柴油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投产成功,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他提出将北京房山几个化工厂组建成为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成为现实。
1978年,杨浚奉调到国家科委工作,先后任副局长、局长、副主任之职。当时在国家科委主任方毅领导下,杨浚与科委其他领导同志开展的计算机应用(特别是微机应用)工作,开中国应用微型计算机之先河;他与科委其他领导同志共同倡导的、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星火计划”,在中国广大乡村实施后,取得巨大成功,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他完善和发展了科技进步奖励制度,创立了国家星火奖,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杨浚在年事已高、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坚韧不拔,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满腔热情地关心着国家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并继续作出贡献。1985年,杨浚被任命为六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顾问;1987年退居二线,任国家科委特邀顾问;1988年当选为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2生平

1922年10月10日 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36-1945年 福建省立福州中学、私立英华中学、同济大学学习。
1945-1946年 四川渝南中学任理化教员。
1946-1947年 任重庆新华日报编辑。
1947-1948年 任中共中央法委研究员。
1948-1949年 任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化工轻工室主任。
1949-1951年 任沈阳化工厂厂长。
1951-1954年 赴前苏联学习。
1954-1954年 任吉林化工建设公司副经理。
1955-1957年 任吉林化肥厂厂长。
1958-1965年 任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代经理。
1965-1970年 任化工部化工原料工业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
1970-1978年 任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燕山石化总公司)领导小组副组长。
1978-1998年 任国家科委副局长、局长、副主任、特邀顾问、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主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9年1月8日 病逝于北京。

3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消化、吸收、创新引进技术扩建吉林化肥厂

1955年后,杨浚在任吉林化肥厂厂长期间,对工厂扩建采取分步实施和切实的技术保障相结合的措施,使得由前苏联原来设计的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设备逐步扩大到年产30万吨,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型合成氨工厂。在这项工作中,杨浚在消化、吸收、创新引进技术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杨浚对扩建化肥厂的成功尝试,与他前一段时间从事化工生产工作积累的经验是分不开的。1949年,他在担任沈阳化工厂厂长期间,使这个因战争而残破的工厂,仅用1个月就恢复了部分生产。为了向社会提供化工产品,他组织人员设计和建设了氯苯、氯酸钾等生产装置,又将日军占领期间试验未成的过热汽缸油试验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并取得成功,产品满足了铁路机车的需要。
吉林化肥厂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杨浚在主持吉林化肥厂第1期工程建设中,经过深入调查和反复计算,发现从前苏联引进的这套设备,设计留有较大余地,生产工艺有保守、落后之处,备用设备较多,公用工程也有潜力。杨浚经过研究提出,化肥厂建设分3期进行:第1期工程,实现引进项目的施工、投产,可年产5万吨合成氨、4000吨甲醇、9万吨硝酸铵。第2期工程,化肥厂生产能力为年产12~14万吨合成氨。第3期工程,化肥厂生产能力为年产22万吨合成氨、2万吨甲醇,折合为24~25万吨合成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技术改造,有可能达到年产30万吨合成氨。
1957年,化工部部长彭涛到吉林检查工作。杨浚向彭涛汇报了关于化肥厂建设分3期进行的设想,彭涛表示赞成。随后在杨浚的组织下,开始了化肥厂2期扩建设计和建设工作。在这一工作中,杨浚提出的建议有:煤气发生工段采用小块焦炭富氧连续气化工艺,不仅可利用吉林电石厂生产的小块焦炭为原料,而且还可提高原料气的质量,实现增产;铜洗工段采用醋酸铜氨液来代替原苏联设计用的碳酸铜氨液,以除去原料气中的微量一氧化碳;由于合成氨原料气质量的提高,减少2台精制塔,以节省扩建投资;采用铂—铁—铬二段催化剂代替铂网催化剂,用于硝酸生产,以减少铂的用量;硝酸吸收塔用非金属耐酸材料代替当时十分匮乏的不锈钢材料;硝酸铵造粒塔在扩建中经过挖掘潜力,将原苏联设计年产硝酸铵9万吨已用的2台造粒塔提高生产能力,只需增加1台,即可满足年产45万吨硝酸铵的需要。
由于实施了杨浚的建议,化肥厂扩建工作进行顺利。从1957年开始到1962年底,完成了二期扩建工作,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为:合成氨12万吨,硝铵24万吨,甲醇2万吨。从1963年开始到1966年,完成了三期扩建工作,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为:合成氨22万吨,硝铵45万吨,甲醇2万吨。后又经控潜改造,到1966年底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为:合成氨实际生产能力已达到30万吨,硝铵达到53万吨。吉林化肥厂已成为中国以煤为原料的规模最大的合成氨厂,生产的硝铵化肥,有力地支援了农业发展。

发挥联合经营优势建成大型煤化工企业

1958年,杨浚早些时候所提出的把吉林地区3个化工厂组成1个联合企业的建议,得到化工部的批准,成立了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杨浚任副经理兼总工程师、代经理。这时,杨浚除抓好吉林化肥厂的扩建工程建设,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化肥产品,为公司内部提供配套原料之外,还对公司所属染料厂、电石厂建成投产后,进行了新的筹划,使两厂发挥综合利用、联合经营的作用。
对电石厂,杨浚提出应当使其成为以电石乙炔为原料的有机化工产品生产厂。在杨浚的建议和组织下,开始了对电石厂扩建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首先,扩大电石生产能力,在原苏联设计年产6万吨电石的1台电石炉的基础上,再增加1台密闭电石炉;以电石乙炔为原料生产乙醛、醋酸、醋酐、丙烯腈、丁醇、辛醇等产品;相应增加电解食盐装置,以生产氯乙烯、聚氯乙烯、三氯乙烯等产品。到1966年,吉林电石厂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品种较多的电石乙炔化工厂。
对染料厂,原苏联设计是以生产冰染染料、还原染料及有关中间体等为主的工厂。为适应纺织工业发展需要,杨浚提出增加还原灰M、还原棕BR、还原橄榄绿B、还原紫2L、还原咔叽2G 等品种。当时,公司不掌握这些染料的生产技术,杨浚组织公司的有关工厂和研究、设计部门人员共同研究开发获得成功,到1966年,染料厂产品品种增加到40多种,其中新增染料20种。
这期间,为了配合国家研制原子弹、导弹、科学卫星所需的化工产品,根据化工部的决定,从1958年到1966年,杨浚还先后组织公司的科研、设计、生产部门,共同研究开发了一批军用化工产品。为提高科技水平,在杨浚的倡导下,组建了吉林化工设计研究院、吉林化工学院等。这样,吉林化学工业公司逐步建成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联合经营的大型煤化工联合企业。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到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视察时,曾向杨浚提出一些有关的化工生产技术问题,杨浚一一作了回答,周恩来总理表示很满意,并称赞他是用辩证法讲化学的人。

组织合成橡胶攻关会战取得重大成果

1965年5月,杨浚奉调到天津任化工部化工原料工业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这期间,他做了许多工作,其中组织合成橡胶攻关会战取得了突出成绩。
橡胶是一种重要物资,为生产轮胎、胶管、胶带等橡胶制品所必需。60年代,我国所用橡胶的80%是天然橡胶,其余20%是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得的合成橡胶,而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为解决我国橡胶制品工业所用原料橡胶不足的问题,杨浚提出组织国内科研、设计、生产力量,对顺丁橡胶、乙丙橡胶、异戊橡胶、丁基橡胶等合成橡胶进行研究开发和攻关会战的建议,得到了化工部和国家科委的支持,被列入了国家计划,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张有萱任总指挥、杨浚任副总指挥的攻关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开发和攻关会战。
当时,顺丁橡胶已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兰州化物所、太原燃化所,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锦州石油六厂进行小试、中试工作,经攻关领导小组对加氢汽油和苯两种溶剂进行技术比较后,确定用加氢汽油为聚合溶剂的技术路线,在锦州石油六厂建设千吨顺丁橡胶试验装置,重点解决工程问题。在此基础上,又于1971年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胜利化工厂建成了年产1.5万吨顺丁橡胶生产装置。开车后,生产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连续运转时间短,还有“一堵(管道容易堵塞)、二挂(反应物挂在反应釜壁,不容易消除)、三污水(污水排放量大)、四质量(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问题。在燃料化学工业部的领导下,杨浚组织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的研究和设计部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兰州化物所、太原燃化所、锦州石油六厂、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大连工学院、天津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单位进行攻关会战。经过近2年努力,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于1974年再次开车,运转周期达240天,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到1976年,这套生产装置产量达到并超过设计能力,在原料丁二烯供应充足后,年产量达到了6万吨。顺丁橡胶攻关会战的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产品远销美、法、日、意、联邦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提出建设大型乙烯装置推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

1970~1978年,杨浚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后改名为燕山石化总公司)工作期间,重点抓了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建设,为发展石油化学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的石油化工建设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开始了研究工作,并在前苏联帮助下,建设了小型石油化工厂,但发展速度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石油供应困难,走的是“油头化尾”之路,即利用炼油厂的尾气生产化工产品,规模小,缺乏竞争能力。1961年中国开发了大庆油田后,石油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杨浚于1971年开始,经过1年多的国内外情况调查,提出以下意见:发展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必须建设大型石油化工装置;而建设大型石油化工装置,又必须解决好原料路线问题。杨浚认为,采用轻柴油为原料比较有利。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工厂在大型乙烯装置上采用轻柴油(切至370℃的馏分)为原料,只有日本正在一个裂解炉上进行试验。杨浚分析中外资料发现,国外之所以没有用轻柴油为原料制乙烯,是由于国外的石油轻组分含量高,所以多采用石脑油(切至200℃以前的馏分)为原料,在技术上经济上更为合理。但中国石油重组分含量较高,如要以石脑油为原料,则数量满足不了石油化工发展的需要,而在当时中国又无力进口石脑油。为此,中国建设大型乙烯装置,必须用轻柴油为原料,尽管其裂解技术存在一些风险,但问题不大。杨浚还深入研究了其他问题,认为建设石油化工装置之初,配套产品品种不宜太多,以便于管理。又认为,应先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凡国内有条件配套的就不引进,做到既保证技术先进,又减少外汇支出。
综合上述分析和构想,杨浚正式提出建设一套年产3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的生产装置,技术及主要设备从国外引进的报告,得到了上级的同意。1972年5月,为加强中国发展石油化工规划与管理,杨浚专程到日本作了1个半月的实地考察,增加了在中国建设大型乙烯装置的信心。同时,中国原油油样经国外有关公司分析和试验,证明以轻柴油为原料生产乙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1972年末,中国有关部门与日方签订了引进30万吨乙烯装置的合同。
1973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扩建工程任务,开始了以引进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为中心的“四烯”(乙烯、丁二烯、聚丙烯、高压聚乙烯)工程建设大会战。经过3万多名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仅用27个月,就完成了一期扩建工程,成为中国建设大型引进乙烯装置的成功范例,从而使中国石油化工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迈出了有力的一步。由于中国采用轻柴油为原料的大型乙烯装置是当时世界上的首创,它的投产成功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家抓住这一成功经验,相继引进、建设了南京扬子、上海金山、山东齐鲁等几个以轻柴油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使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迅速壮大。
杨浚不仅注重决策,更重视实施决策的技术保障。为此,他做了一系列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特别是抓了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素质,从而保证了“四烯”装置开车一次成功。在“四烯”装置投产成功的第2年,即1977年,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取得了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上缴利润突破10亿元的良好效益。

参与国家科技宏观管理作出多方面贡献

1978年3月,杨浚调国家科委工作,先后任副局长、局长和科委副主任之职。杨浚一如既往,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加强国家科技宏观管理方面,作出多方面的贡献。
为加速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在国家科委主任方毅的领导下,杨浚与阎沛霖等计算机专家一起进行了起步性的工作。一是建议大力开发微型计算机应用。1979年,经批准引进500台微型计算机,在科学计算,工业控制、管理,教学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并为后来开发和形成长城系列微型计算机产业起了先导作用。二是在天津、香港等地举办了多次计算机专业培训班,使一批部、委领导干部提高了对推广应用计算机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培养了一批微型计算机应用开发技术骨干,还安排建设湖南、武汉、北京等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教学基地建设和筹办信息研究所、软件中心等。三是安排建设了一批地方的计算中心,对提高中国计算机应用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杨浚重视围绕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组织科技攻关,并和引进技术相结合。在工业方面,他在方毅领导下,具体组织落实甘肃金川、四川攀枝花、内蒙古包头三大共生矿综合利用,三峡工程建设准备,石油化工综合利用,煤气化液化,低温核供热堆,新能源,万门程控交换系统,中同轴4380路载波,1800路微波及光纤光缆通信系统等重大科技攻关工作。在农业方面,组织了山区、滩涂综合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开发,鄱阳湖开发等重大科技攻关工作。1981年,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杨浚与国家计委副主任林华共同组织炼油和化工专家,经过1年半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规划测算等工作,开展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裂解气中碳五的分离及综合利用、塑料改性及应用、石油化工催化剂、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等23个科技攻关,并取得成果。
杨浚十分重视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他是“星火计划”倡导者之一。1983年,他在主持山区开发工作会议时,明确提出了科技进山、开发山区和振兴山区的意见,指出:对山区的开发要投入少,产出多;对贫困地区的开发要变“输血”为“造血”;强调推广“适用”技术、“不起眼”技术(后称为“短、平、快”技术);培养大批土生土长的农村科技人才。他的这一思路,为后来提出“星火计划”作了前期准备。
1985年,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科技工作均取得明显进展的情况下,杨浚与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副主任吴明瑜等共同提出了“星火计划”的宏伟设想,旨在把“科技星火”点燃中国广大农村,引导8亿农民依靠科技振兴农业和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星火计划”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批准,在国家科委统一领导下,杨浚负责组织“星火计划”的实施。他提出要建设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建设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乡镇;在国家“七五”计划期间,建立500个推广“星火计划”示范企业,培训100万名农村知识青年和管理人员,开发100套实用技术装备;创造推广一批“星火计划”密储区、带;为实行“星火计划”开拓国内银行科技贷款和世界银行软、硬贷款。“星火计划”经过广泛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七五”期间的“星火计划”实施项目达2万多项,其中完成1.4万多项,累计创产值达300亿元。实施“星火计划”是一个创举,它年复一年、步步深入地在农村广泛实施,对引导科技与经济结合走出了一条新路,成为中国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浚还在制定和完善中国科技奖励制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自1985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以来,他一直担任评审的组织领导工作,成效显著。1987年,在杨浚的建议下,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国家星火奖”,他任评委会主任委员,经过几年的工作,“国家星火奖”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杨浚还与国家科委其他领导一起,会同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经委,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制定了我国有关能源、材料、交通运输、通信、农业、信息等14个领域的技术政策要点,经国务院批准执行。
杨浚在化学工业和科技管理领域中工作数十年,他远见卓识,辩证思维,精益求精,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国化工专家的风范和作风,为青年一代树立了良好榜样。

4主要论著

1 杨浚.沈阳化工厂学习管理企业的初步经验.沈阳:东北日报,1951-06
2 杨浚.为企业开展科技工作开财路.北京:光明日报,1980-08-01
3 杨浚.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北京:人民日报,1982-02-12
4 YangJun.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s flourish.Beijing:China Daily 1982-09-22
5 杨浚.煤的转化和综合利用的探讨.北京:红旗杂志,1983-06-01
6 杨浚.五条人才流动措施.北京:光明日报,1984-07
7 杨浚.知识与人才.北京:人民日报,1984-11-20
8 杨浚.把科学技术引向农村推动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北京:光明日报,1985-07-07
9 杨浚.解放思想,打开眼界.石家庄:河北日报,1985-08
10 杨浚.星火计划——把科技引向农村的计划.北京:经济日报,1985-12-09
11 杨浚.科技工作的重要战略措施——继续工程教育.北京:人民日报,1986-02-06
12 杨浚.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北京:中国科技论坛,1986 (2)
13 杨浚.让科技“星火”撒满人间.北京:星火专刊(创刊号)1987-01
14 杨浚.提高认识,开创新路,扎实前进.北京:中国科技论坛,1987(1)
15 杨浚.制定科技进步法,推动第一生产力.北京:科技法学,1990 (3)
16 杨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星火燎原.北京:中国科技论坛,1990 (6)
17 杨浚.进一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北京:科技日报,1990-09-08
18 杨浚.科技要大力为农村经济服务.北京:科技日报,199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