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棨简介》 ► 查看1篇诗文

曾棨画像

曾棨(1372-1432)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其为人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乐大典》编纂。曾棨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度。

1人物介绍

曾棨 (1372—1432) 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县人。家贫,以砍柴、帮工维生。永乐二年(1404) 中进士第一。成祖阅其答卷批日:“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魁天下,昭我文明,尚资启沃,惟良显哉!”授翰林修撰。是年成祖令解缙从进士中挑选优秀俊敏者28人为庶吉士,进文渊阁深造,被列为第一人。其问,成祖以《天马海青歌》为题,亲试文渊阁28人,曾又援笔成文最先,辞理俱到,词旨浏亮,受成祖奖励,赐玛瑙带和名马。成祖又将古籍经典中读到的偏僻隐语,摘记在册,召其面询出处,皆对答如流,被成祖视为有真才实学的楷模。诏令修《永乐大典》,曾綮任副总裁,书成,升侍讲学士。永乐七年、十一年,两次扈从成祖巡幸北京,其间应制诗赋,备受称赞。永乐十二年,主考北京乡试,次年充廷试读卷官。永乐十六年主考礼部会试,升侍读学士,授奉训大夫。后诏修天下郡县志,任副总裁。宣德元年 (1426) 升右春坊大学士,进讲文华殿。二年,任詹事府少詹事,掌管太子宫内事务,仍值文渊阁。馆阁中,自解缙、胡广后,重大文告、条例,多出自其手笔。宣德五年充廷试读卷官,参与修撰太宗、仁宗两朝实录,受赐金织袭衣和银币等奖赏。宣德七年病逝,赠礼部左侍郎,谥襄敏。体魄魁硕,爱饮酒,人称“酒状元”。病危将绝时仍呼酒痛饮。
所作诗文甚多,万历年问,永丰知县吴期照加以选录,为《西墅集》10卷,存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另有《巢睫集》5卷传世。杨士奇称其诗文:如“园林得春,群芳奋发。锦绣灿然,可玩可悦。赋咏之体,必律唐人。兴之所至,笔不停挥。状写之工,极其天趣。”然行文过速,缺乏琢磨。《四库提要》以为“集中一题百首,往往才气用事,而按切肌理,不耐推敲,是亦速成之过也。”此与其洒脱、豪爽之特性有关。
(概述内容参考资料来源于:)

2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曾棨早年被其父所厌弃,一边放猪,一边苦读。他天性聪明又博闻强记,工文辞,善草书,人称“江西才子”。曾棨作文如泉涌,廷对两万言,连草稿都不打。成祖爱其才,在他的考卷上御批:“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冠天下,昭我文明。”还在卷首朱书:“第一甲第一名”。

才华横溢

曾棨之所以答卷快而好,据传,会试过后,主考官解缙特别欣赏同乡乡试解元刘子钦的才学,曾对他说:“状元属子矣。”刘子钦自恃才高、目中无人。对解缙的关照不以为然,并出言不逊。解缙见状,乃密以题意示与另一同乡曾棨,致使曾棨殿试之策最为详尽,下笔万言。成祖认为曾棨才学超群,而刘子钦只排在前十名之外。
此科为成祖登基后的首次开科,特下诏选曾棨等二十八名进士为庶吉士,开文渊阁。成祖每每召问典故,曾棨都应对如流;一次命作《天马海青歌》,曾棨挥笔立就,且词气豪宕,深得眷宠。自解缙、胡广之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他曾出任《永乐大典》副总裁。成祖每与诸臣论文士,总要问:“得如曾翰林否?”

酒量过人

曾棨相貌堂堂,身材魁伟,善饮酒,且酒量惊人。一日,来了一位外国使臣,号称善饮,朝中无人能陪,成祖命廷臣推举,却只有一个下级武士敢于应战。成祖十分不高兴地说:“堂堂天朝,难道就没有一个善于饮酒的大臣?让一个武士作陪,成何体统?”于是曾棨请往,成祖问:“卿量几何?”曾棨答:“无论量”。成祖大喜,命他去陪使臣,让那武士帮忙跑堂。三人一连喝了几天,来使终于大醉,武士也东倒西歪,然而曾棨清醒如没喝过酒一样,使臣只得甘拜下风。成祖闻之大喜道:“且不以才学,只这酒量,亦堪作我朝状元。”
又有一次,英国公张辅想试探一下曾棨到底有多大酒量。他两手合拱量了一下曾棨的腹部,再根据腹部的大小做了一只木桶,置于厅堂后面,于是便邀请曾棨到家中赴宴。他喝多少,同时便往桶中注入多少,喝了一天,桶里的酒已谥了出来,便注入另一瓮中,又溢了出来,曾棨神色自若,夜半回到家中,又摆酒犒劳送他的张府仆人,直到仆人都醉了,他才休息。第二天,张辅惊呼:“子棨真海量也。”

3诗词作品

廷试罢作

晓开三殿降丝纶,衮冕临轩策小臣。
红烛影催金阙曙,紫霞香泛玉壶春。
云霄九万扶摇近,礼乐三千制作新。
浅薄未能宣圣德,愿歌棫朴播皇仁。
注释:
①廷试:即殿试。科举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主考举之士。以定甲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同进士出身。②衮冕:衮衣和冠冕。此代指皇帝。③棫yu 朴:《诗·大雅》篇名。棫:白桵rui ;朴:枹bao 木。意谓棫朴丛生,根枝茂密,共相附着;喻贤人众多,国家蕃兴。

舟中闻笛

谁家吹笛隔溪声,袅袅随风动客情。
莫向春来怨杨柳,新条留得送人行。

谒文丞相庙

国事艰危属秉钧,平生慷慨竟捐身。
百年社稷归元主,万古祠堂表宋臣。
已见高名垂宇宙,还瞻遗像肃冠绅。
当时碧血生芳草,留得清芬岁岁春。
注释:
①文丞相:即宋朝状元文天祥,官拜右丞相,封信国公。抗元兵败被俘,不屈就义。(传见拙作《中国历代文状元》)②秉钧:喻执掌国政。指宰相的职位。③冠绅:戴帽束带。

维扬怀古

广陵城里昔繁华,炀帝行宫接紫霞。
玉树歌残犹有曲,锦帆归去已无家。
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
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
注释:
①维扬:扬州的别称,即今江苏省扬州市。②广陵:县名,故城在今江苏扬州市东北。③炀帝:隋炀帝,即杨广。在位十四年,对外用兵,广兴土木,开运河,筑长城,民不堪命。后为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于宫中。

扬州

翠裙红烛坐调笙,一曲娇歌万种情。
二十四桥春水绿,兰桡随处傍花行。
注释:
桡:船桨。

项羽

百战休论盖世功,鸿门宴罢霸图空。
虞歌慷慨孤灯下,楚业销沉一炬中。
露湿古墙秋藓碧,霜含老树夕阳红。
英魂若到彭城路,忍听高台唱大风。
注释:
①项羽:即项籍,秦末下相人,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韩信围于垓下,自刎乌江。②虞:即虞姬,项羽的姬妾。③彭城:地名,项羽曾都于此,故址在今江苏铜山县。④大风: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回到故乡沛县,召集故友亲朋,纵酒尽欢,席间,刘邦击筑作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人称为《大风歌》。

蓟门秋夕

清漏迟迟月转廊,博山销尽水沉香。
重城不锁还家梦,雨夜分明到故乡。
注释:
博山:县名,故城在今河南淅川县。

湖上

朝朝湖上望,不见有归船。
只羡鸳鸯鸟,双飞向渚边。
注释:
渚: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琼岛春云

自是蓬莱第一峰,彩云千叠映芙蓉。
隔窗暝拂花枝重,绕殿晴添柳色浓。
影度仙岩常带雨,光浮御苑尽成龙。
飞腾不独随天仗,更共祥烟护九重。
注释:
①琼岛春云:即琼岛春阴。“燕京八景”之一。在今北京北海公园内。②天仗:皇帝的仪仗。③九重:指宫禁,极言其深远。

赠周崇晋省兄还家

新岁归心切,南船促去程。
谁怜风雨夜,偏感弟兄情。
淑景催莺语,离愁逐雁声。
到家池草绿,春梦几回惊?
注释:
淑景:犹言美景。

即事

片片飞花逐水流,伤春何处最多愁。
红妆独倚阑干立,望尽征帆不下楼。

旅怀

十年京国鬓萧萧,蓟北江南万里遥。
家住浔阳犹尚远,莫将音信托寒潮。

忆别

一家去住两关情,行李萧然又出京。
记得别时寒食后,断烟残雨石头城。
注释:
寒食:即寒食节。农历清明前一或二日。

4相关评价

酒与文化,自古结下了不解奇缘。酒兴诱发文才,奇才更催豪饮。我们的文明古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朝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明朝状元曾棨(1372~1432年),永丰龙潭(今江西永丰县富溪乡曾家村)人,以豪饮与奇才闻名于世。

豪饮振邦交

“虏使”酒探路。曾棨在当朝以饮酒海量著称。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个“虏使”(大国对来访的外交官的贬称)到京,欲侦探朝廷的虚实。他自认饮酒有海量才是表现一个民族的豪强剽悍,而自己便以豪饮为其强项。因此,首先即以酒探路,步步紧逼,以期逞能。奏凯而归。朝廷也深察其用意,自然就派曾棨前往陪饮。他便当仁不让,欣然奉陪。席间宾主频频举杯,觥筹交错,饮至酒酣耳热之际,外使自况本民族的豪饮海量,剽悍强劲,不可一世。
曾棨酒气豪。曾棨则极尽主人之谊,多多敬酒,待至客人自觉难以为继,有了几分醉意,这才奉劝起来:大明朝廷一贯主张睦邻友好,和平相处,双方互助,边陲百姓大家安居乐业,岂不妙哉!客人听了深悟点头。主人更给客人斟满酒奉劝,宾主一饮而尽,酒至数巡,客人已不堪酒力,而主人谈笑风生,怡然自乐,酒意末阑,潇洒豪放。客人至此则深为感服,并恳切表示:回去一定如实禀报,大明朝廷宽宏大量,以使双方和睦共处,造福百姓。

文才魁天下

三步对妙联。曾棨被誉为“江西才子”,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才思敏捷。成祖皇帝朱棣在审阅其状元试卷时,就极其赏识,御笔亲批:“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魁天下,昭我文明高质,启沃惟良显哉。”但是,有时兴起,还要难一难他。一次,乃吟出一上联:“红袖手提鹦鹉盏,来迎状元”,限三步就要对出下联。当他跨出第三步时,果真对出了下联:“白衣身到凤凰池,进朝天子”。又一次,正值元宵佳节,皇帝领群臣观赏彩灯,华灯灿烂,永乐帝大喜,即兴口吟一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令群臣对下联。群臣无人能对,哑口无言。即刻,只听曾棨大声吟对:“君乐,民乐,永乐万年。”皇帝当下大为欣赏嘉奖。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在京城举行。试卷一发,数百名考生感到有些意外。以前的殿试题,大都从四书五经中抽出一段,要考生议论治国平天下的对策。可这次的试题别出心裁,题目是礼乐制度方面的经文。大约朱棣夺了侄儿的皇位,有些心虚,想明尊卑,定礼仪,让举子们明白皇帝应有的尊严。考生们虽然学过礼乐知识,但要阐述有何意义和作用,如何实施,却心中没底。只见有的抓首挠耳,有的冥思苦想,迟迟难以下笔。
在东南方向试馆里的吉安永丰考生曾棨,却成竹在胸,他略加思考后,便文思泉涌,两万多字的对策,一气呵成。评卷官读了他的文章,眼睛感到一亮,只见字体遒劲,论述详明,一致同意排在第一名!主考官解缙率评卷官将排好名次的试卷呈永乐皇帝审定。他看了前3篇,便说:“众卿眼力不错,曾棨通贯经史,识达天人,状元就是他吧!”解缙说:“皇上圣明。不过,这曾棨是吉安府人,而读卷、定名次的7位内阁大学士中,我们3个也是吉安府人。为免有人说闲话,要请皇上为我等撑腰。”永乐帝说:“是有大臣向我提醒,要防偏心。但真金不怕火炼。让江西乡试第一名、本科排在三名之外的刘子钦和曾棨明天过来,由我出题殿试一次,比比高低也好”。
第二天一早,曾棨便来到宫里。永乐帝见他身材魁梧,英气逼人,心中有几分满意。不一会,刘子钦也来了。永乐帝说:“你俩都是江西才子,我想见识一下你们的才学。联以‘梅花’为题,你们写出百首七律来,天黑前交卷。”曾棨自幼刻苦攻读诗文,博闻强记,写梅花的古诗他能背出不少。他尤其喜欢吉水诗人杨万里写的“一枝笑看万花摧”、“雪后精神添一半”、“也无野气也无尘”等梅花诗句。他想到了家乡山上的梅花树,傲霜凌雪,一枝独秀。又联想到自己从小家境贫寒,10多岁便给人家做长工,经受了不少磨难;更有家乡先贤欧阳修,宦海沉浮但心存高远,为国家建立了不朽功勋。这样想着,仪态万千、品性高洁的梅花形象便在脑中渐渐生动起来。于是,他从不同场景、不同季节的梅花写起,如庭梅、江梅、早梅、寒梅等,又写梅花的姿态、品种,如矮梅、瘦梅、盆梅、粉梅、青梅、黄梅等,再写对梅花寄予的情怀,如问梅、评梅、别梅…… 解缙等监考官开始暗暗着急,担心曾棨写不出百首梅花诗来。岂料过了一会,便见他手不停笔,一路写了下去,这才松了一口气。
永乐帝晚饭后来到试场,曾棨呈上了百首诗稿。刘子钦也不错,但只写了80多首。永乐帝将曾棨的诗作一一读去,首首诗句流畅,格律规范,构思精巧,诗意隽永。难能可贵的是,整整800句,没一句是重复的;诗意全在梅花,仅在第40首出现一个“梅”字。尽写梅花之鲜丽,抒发梅花之神韵,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文采喷发,一如梅花斗雪怒放。当朱棣击节诵吟,音律铿锵,口齿留香,怡情悦性,拍案称绝。永乐帝赞叹不已:“难得天下有如此奇才,真乃我朝大幸!状元曾棨名副其实也!”
  一代文豪留下后世的著作有《睫巢集》18卷、《西墅集》10卷。另永乐甲申(1404年)曾棨中状元时所作的《百梅诗》。其在廷试除了“策论”外,尚有梅花诗一百首,为曾氏家谱收藏(宋体、木刻、孤本)。新版《永丰县志》辑录于文存编,盛传于家乡。